甲肝是由甲肝病毒感染引发的急性传染病累及肝脏,病毒属小RNA科嗜肝病毒属耐外界环境,主要经粪-口及密切接触传播,急性期有前驱症状及黄疸等表现多数可在数周恢复少数可致重型,靠血清学等检查结合流行病学诊断,可通过接种疫苗、切断传播途径、管理传染源预防,儿童症状隐匿需关注接种,成人聚餐注意卫生,特殊人群加强预防。
一、定义
甲肝即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累及肝脏,可导致肝脏炎症性病变。
二、病原体
甲型肝炎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属,呈球形,无包膜,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能耐受60℃1小时,耐酸、耐乙醚。
三、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例如食用被HAV污染的水、食物(如未煮熟的贝类、受污染的果蔬等);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者的排泄物而感染。
四、临床表现
1.急性期表现:起病较急,部分患者有发热、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随后出现尿色加深、巩膜及皮肤黄染(黄疸),肝区可能有隐痛。儿童患者症状相对较轻,成人患者症状往往较明显。
2.病程特点:多数患者在发病2-4周后逐渐恢复,黄疸消退,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少数患者可能发展为重型肝炎,但较为少见。
五、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血清学检查,检测血清中甲肝特异性抗体,如抗HAVIgM(感染后早期出现,是甲肝近期感染的重要标志)和抗HAVIgG(既往感染或接种疫苗后产生的抗体)。此外,肝功能检查可见谷丙转氨酶(ALT)等指标升高,结合流行病学史等综合诊断。
六、预防措施
1.疫苗接种:接种甲肝疫苗是预防甲肝最有效的措施,包括甲肝减毒活疫苗和甲肝灭活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抵御HAV感染。
2.切断传播途径: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加强食品卫生监管,确保食物和饮用水安全,避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可能被污染的食物。
3.管理传染源:对甲肝患者应早期隔离,隔离期一般为发病后3周,患者的排泄物需严格消毒处理。
七、不同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感染甲肝后症状可能相对隐匿,需密切关注其健康状况,及时接种疫苗预防,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
成人:需注意避免接触甲肝患者的排泄物,保持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尤其是在聚餐等集体活动中,更要注意饮食卫生。
特殊人群:如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甲肝后病情可能较重,应加强预防,必要时提前接种疫苗,并在接触甲肝患者后密切观察自身健康状况,出现异常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