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属慢性传染病侵害皮肤和周围神经可致相关损害,该菌是胞内寄生菌抗酸染色呈红且生长缓慢,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飞沫及长期密切接触人群易感性低多数感染不发病,临床表现有皮肤损害、神经症状及结核样型(皮损少边界清神经受累早免疫力强)、瘤型(皮损多分布广传染性强神经受累进展慢可致畸残),诊断依靠临床检查、细菌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采用联合化疗方案遵循早期联合足量规则用药原则,儿童患者需关注生长发育等,孕妇需谨慎选药加强监测,免疫力低下人群治疗要兼顾病情调整方案观察免疫变化。
一、定义
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皮肤和周围神经,可导致皮肤损害、神经功能障碍甚至畸残。
二、病原体
麻风分枝杆菌是引起麻风病的病原菌,为典型的胞内寄生菌,抗酸染色呈红色。该菌生长缓慢,体外培养需特殊条件。
三、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长期密切接触传播,但人群普遍对麻风分枝杆菌易感性较低,多数人感染后可依靠自身免疫力抑制病菌生长而不发病。
四、临床表现
1.皮肤损害:可出现红斑、斑块、结节等不同形态的皮损,部分患者皮肤感觉减退或丧失。
2.神经症状:常见受累神经支配区域出现麻木、无力、肌肉萎缩等,严重时可导致手足畸残,如“爪手”“垂足”等。
3.不同临床类型
结核样型:皮损常为单个或少数几个,边界清楚,周围神经受累较早且明显,患者免疫力相对较强。
瘤型:皮损数目多、分布广泛,传染性较强,神经受累进展较慢但最终可致严重畸残。
五、诊断方法
1.临床检查:依据典型皮肤损害、神经症状等临床表现初步判断。
2.细菌学检查:取皮损处组织液或刮片进行抗酸染色,查找麻风分枝杆菌。
3.组织病理学检查:通过活检组织观察病理改变以辅助诊断。
六、治疗原则
采用联合化疗方案,常用药物如氨苯砜、利福平、氯法齐明等,需遵循早期、联合、足量、规则用药原则,以杀灭病菌、防止耐药及降低畸残发生率。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感染麻风病后需特别关注生长发育及神经功能影响,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儿童生理特点,选择合适抗麻风药物,并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及神经恢复情况。
孕妇患者:需谨慎选择抗麻风药物,避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孕期监测及胎儿健康评估。
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合并麻风病时,治疗需兼顾两者病情,调整抗麻风药物方案并密切观察免疫状态变化对病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