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由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发的全身性感染性综合征,致病菌包括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和真菌(如白色念珠菌等),人体皮肤、黏膜屏障受损时致病菌易侵入血液,免疫力低下者、新生儿、老年人等为高危人群,病原体入体后逃避免疫防御大量繁殖并释放毒素致机体炎症反应,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及皮肤瘀点等局部表现,依据临床表现初步判断,血培养发现致病菌可确诊,炎症指标常升高,治疗分选用敏感抗生素等抗感染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支持对症,新生儿需密切监测尽早抗感染,老年人防多器官衰竭,免疫力低下者要避感染源及时处理感染灶。
一、定义
败血症是由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发的全身性感染性综合征。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等多种微生物。
二、病因
1.致病菌入侵:常见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细菌,以及白色念珠菌等真菌。人体皮肤、黏膜屏障受损时,致病菌易侵入血液。2.高危人群:免疫力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新生儿、老年人等因自身防御能力较弱,更易罹患败血症。
三、发病机制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逃避宿主免疫防御机制,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并释放毒素,引发机体炎症反应。炎症介质过度释放可导致微循环障碍、器官功能损害等一系列病理过程。
四、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多有发热(可高热或低热)、寒战、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等,严重者可出现精神萎靡、意识障碍等。2.局部表现:部分患者可见皮肤瘀点、肝脾肿大等,若为细菌感染,可能伴有局部感染灶表现(如伤口红肿、化脓等)。
五、诊断
1.临床表现:依据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及局部感染迹象初步判断。2.实验室检查:血培养发现致病菌可确诊;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常升高,提示存在感染及炎症反应。
六、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种类选用敏感抗生素,如细菌感染常用头孢菌素类等药物,真菌感染者选用抗真菌药物。2.支持对症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休克,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等。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新生儿: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善,败血症病情进展快,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时进行血培养等检查,尽早开始抗感染治疗。2.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败血症易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应加强病情观察,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并配合抗感染等治疗。3.免疫力低下者:需避免接触感染源,若有感染灶应及时处理,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感染控制情况及免疫状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