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属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及疹退后脱屑等特征预防需管理传染源早期发现隔离密切接触者观察切断传播途径通风消毒避免聚集性场所暴露保护易感人群教育勤洗手增强免疫力特殊人群防护。
一、猩红热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皮肤伤口或产道侵入人体引发感染。其典型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及疹退后明显脱屑。
二、猩红热的主要症状表现
1.发热:多为突然高热,体温可达38~40℃,可伴有寒战等全身中毒症状。
2.咽峡炎:表现为咽痛、吞咽痛,咽部充血明显,扁桃体肿大,表面可有点状或片状脓性分泌物。
3.皮疹: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始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迅速蔓延至全身,皮疹为弥漫性充血的针尖大小丘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疹间无正常皮肤。
4.脱屑:皮疹消退后1周左右开始脱屑,面部为糠屑样脱屑,手足部可呈大片状脱皮。
三、猩红热的预防措施
(一)管理传染源
1.早期发现与隔离:一旦发现疑似猩红热患者,应立即隔离治疗,一般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且连续2次咽拭子培养阴性后方可解除隔离,避免病原体传播给他人。
2.密切接触者观察:对与患者密切接触的人员进行医学观察,如出现发热、咽痛等疑似症状需及时就医并接受相关检查。
(二)切断传播途径
1.通风与消毒:在猩红热流行期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对患者居住环境的物品、玩具等可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患者的分泌物、污染物需妥善处理。
2.避免聚集性场所暴露:尽量避免带儿童等易感人群前往人员密集、通风较差的公共场所,如商场、影院等,降低感染风险。
(三)保护易感人群
1.个人卫生习惯:教育儿童养成勤洗手的良好习惯,不共用毛巾、餐具等物品,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防止飞沫传播。
2.疫苗接种:目前虽无特异性预防猩红热的疫苗,但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力来降低感染风险,如保证儿童均衡饮食、充足睡眠及适当运动等。
3.特殊人群防护:对于免疫力低下的儿童、老年人或患有基础疾病者,需格外注意防护,尽量减少与猩红热患者的接触,若必须接触应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等)。
综上所述,了解猩红热的疾病特点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控制疾病传播、保障人群健康至关重要。通过早期发现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保护易感人群等多方面举措,可显著降低猩红热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