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溃疡脂肪瘤由肠壁黏膜下层脂肪组织异常增生形成发病机制与胚胎发育、遗传及局部微环境相关临床表现有腹痛、消化道出血等部分无症状主要靠内镜检查、超声内镜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随访观察和内镜下治疗儿童患者内镜操作需轻柔老年患者要评估基础病及术后监测特殊病史患者需谨慎选择治疗方式并多学科会诊制定方案。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十二指肠溃疡脂肪瘤是消化道脂肪瘤的一种亚型,由黏膜下脂肪组织异常增生形成,起源于肠壁黏膜下层,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胚胎发育过程中脂肪组织异位生长或局部脂肪代谢异常有关,目前尚无明确单一诱因,但遗传易感性及局部微环境变化可能参与其发生发展。
二、临床表现
1.腹痛:多数患者可出现上腹部隐痛或胀痛,疼痛程度不一,与进食关系不固定,部分患者可因脂肪瘤压迫周围组织引发疼痛。
2.消化道出血:较小的脂肪瘤可能导致少量慢性出血,表现为黑便;较大的脂肪瘤若破溃,可引起较大量出血,出现呕血、便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贫血。
3.其他表现: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行内镜检查时偶然发现。
三、诊断方法
1.内镜检查:为主要诊断手段,内镜下可见黏膜下隆起,表面黏膜完整,色泽多与周围黏膜相近,呈黄色或淡黄色,质地较软,部分可通过内镜活检钳轻压有压缩感。
2.超声内镜(EUS):可明确病变起源于黏膜下层,呈高回声,有助于与其他黏膜下肿瘤鉴别,如平滑肌瘤等。
3.影像学检查:腹部CT或MRI检查可显示十二指肠壁内脂肪密度影,辅助诊断,但特异性相对内镜检查较低。
四、治疗方式
1.随访观察:对于无症状、体积较小的十二指肠溃疡脂肪瘤,若患者无高危因素,可定期行内镜随访,监测病变变化。
2.内镜下治疗:对于有症状或体积较大的脂肪瘤,可考虑内镜下切除,如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等,通过内镜操作将脂肪瘤完整切除,创伤小,恢复快。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患十二指肠溃疡脂肪瘤相对少见,内镜检查时需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性,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穿孔等并发症,且需充分评估病情后再决定是否行内镜下治疗。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行内镜下治疗前需全面评估心肺功能及凝血功能等,确保治疗安全,治疗后需加强术后监测,预防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3.特殊病史患者:对于有消化道手术史或凝血功能异常等病史的患者,需谨慎选择治疗方式,内镜下治疗前需充分权衡利弊,必要时可多学科会诊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