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等引起的以发热、出血和肾损害等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病原体主要是汉坦病毒,宿主为啮齿类,有接触、呼吸道、消化道、母婴等传播途径,高危人群是接触啮齿类动物机会多的人,可通过防鼠灭鼠、切断传播途径、接种疫苗预防,儿童等特殊人群需加强防护,有相关旅居史人群出现可疑症状要警惕。
一、病因与病原体
引发出血热的病原体主要是汉坦病毒,根据病毒抗原性和基因特征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的血清型和基因型。汉坦病毒宿主广泛,主要宿主动物为啮齿类,如黑线姬鼠、褐家鼠等,病毒可通过宿主动物的唾液、尿液、粪便等排出,从而传播给人类。
二、临床表现
发热:患者多起病急骤,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9~40℃,发热持续时间一般为3~7天不等,部分患者发热期还可能伴有头痛、腰痛、眼眶痛等“三痛”症状以及面红、颈红、胸红等“三红”表现。
出血:可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如皮肤出现瘀点、瘀斑,口腔黏膜有出血点等;严重时可出现内脏出血,如呕血、咯血、便血、尿血等。
肾损害: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等,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少尿、无尿等肾功能受损的表现,严重者可导致肾衰竭。
三、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接触携带病毒的鼠类及其排泄物、分泌物等,病毒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
呼吸道传播:含病毒的鼠类排泄物形成气溶胶,人吸入后可感染。
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病毒经消化道黏膜侵入人体。
母婴传播:孕妇感染出血热病毒后,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四、高危人群及预防措施
高危人群:从事野外工作、接触啮齿类动物机会较多的人群,如林业工人、农民等属于出血热的高危人群。
预防措施
防鼠灭鼠:保持居住环境和工作场所的清洁卫生,堵塞鼠洞,使用灭鼠药等方式减少鼠类数量,是预防出血热的关键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分泌物,对可能被污染的物品进行消毒处理,如用含氯消毒剂对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环境和物品进行喷洒或擦拭消毒。
保护易感人群:可通过接种出血热疫苗来提高人群的免疫力,尤其是高危人群应积极接种疫苗。
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由于其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应加强防护,避免接触可能被鼠类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看好儿童,教育儿童不随意接触野外的鼠类及其相关物品,若儿童出现发热、出血等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降低出血热对儿童健康的危害。对于有疫区旅居史等特殊病史的人群,返回后若出现相关可疑症状也需高度警惕出血热,及时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