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评估通过血常规检测血小板计数低于一定值后行骨髓穿刺鉴别原因,治疗措施包括一般治疗注意休息等、药物治疗有糖皮质激素等,紧急情况是血小板极低或严重出血时的相应处理,特殊人群儿童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等、孕妇用药权衡对胎儿影响、老年患者需考虑基础疾病等调整治疗方案及观察情况。
一、诊断评估
通过血常规检测血小板计数,一般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L可提示血小板减少,进一步行骨髓穿刺检查,观察骨髓中巨核细胞的数量、形态等,以鉴别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还是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如血液系统其他疾病、药物等因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
二、治疗措施
(一)一般治疗
患者需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及外伤,以防出血加重。有出血倾向时应减少活动,卧床休息,密切观察出血情况,如皮肤瘀点、瘀斑变化及有无鼻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表现。
(二)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首选药物,如泼尼松等,通过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减少血小板破坏,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
2.免疫球蛋白:对于严重血小板减少(如血小板低于20×10/L)或有严重出血倾向的患者,可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快速提升血小板水平。
3.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如罗米司亭等,可刺激骨髓巨核细胞增殖分化,促进血小板生成。
三、紧急情况处理
当血小板极低(如低于20×10/L)或出现严重出血(如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时,需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如静脉输注血小板以迅速提升血小板数量,同时针对出血部位进行相应处理,如消化道出血时需止血等对症支持治疗。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需特别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碰撞、摔倒等,防止外伤出血。用药时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严格按照儿童用药规范,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密切监测血小板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
(二)孕妇患者
孕妇发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用药需权衡对胎儿的影响。糖皮质激素在妊娠中晚期使用相对安全,但需在医生评估后谨慎选择;免疫球蛋白使用相对安全,可用于紧急提升血小板水平。需密切监测孕妇血小板及胎儿情况,确保母婴安全。
(三)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减退等基础疾病,用药时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调整治疗方案时,要综合评估患者整体健康状况,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且能有效提升血小板的治疗措施,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及出血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