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由汉坦病毒等病原体引起,早期常见发热,体温38-40℃左右,持续一定时间;有中毒症状,包括全身不适、胃肠道症状;有毛细血管损伤表现,如“三红”、皮肤黏膜出血点;部分患者有肾脏损害早期迹象,如蛋白尿、尿量轻微变化,出现相关症状且有疫区接触史应警惕及时就医。
发热
表现:多数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迅速升高,一般为38-40℃左右,发热类型多为稽留热或弛张热等。发热可能会持续一定时间,例如有的患者发热可持续3-7天等。不同人群发热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可能体温波动相对更明显些,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减退,发热时可能全身症状相对更重,但体温升高程度可能与青壮年有所不同。
意义:发热是机体对病毒感染的一种免疫应答反应,病毒在体内复制等活动引发了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紊乱,从而导致体温升高,这是出血热早期比较典型且常见的全身症状表现。
中毒症状
表现
全身不适:患者会感觉全身乏力、酸痛,这种乏力和酸痛可累及全身多个部位,包括肌肉、关节等,使得患者活动受限,例如行走困难等。对于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早期出现全身不适可能会更早察觉异常,但也容易被忽视。
胃肠道症状:常见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例如有的患者可能出现频繁的恶心、呕吐,导致进食困难,进而影响营养摄入。儿童由于胃肠道功能相对脆弱,出现胃肠道症状时可能更容易出现脱水等并发症,需要特别关注其水分和电解质的补充情况。
毛细血管损伤表现
表现
充血:可表现为颜面、颈部、上胸部等部位潮红,呈现“三红”现象,就像醉酒貌一样。这是由于血管扩张充血导致的,不同性别患者可能外观表现略有不同,但本质是血管通透性改变等因素引起的局部血管状态变化。
出血:早期可能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点,多见于胸背部、腋下等部位,呈搔抓样、条索状。出血点的出现是因为病毒损伤了毛细血管,使其通透性增加,血液渗出到血管外所致。儿童皮肤较薄嫩,出血点可能相对更明显,观察时需更细致。
肾脏损害早期迹象
表现:部分患者早期可出现蛋白尿,尿常规检查可见尿蛋白阳性,同时可能有尿量的轻微变化,比如尿量略减少等。肾脏损害是出血热较为重要的病理改变之一的早期体现,不同年龄患者肾脏对病毒感染的反应可能不同,儿童肾脏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出现肾脏损害时可能更容易出现一些并发症,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等相关指标。
总之,出血热早期症状多样,且不同人群可能在表现上有一定差异,当出现上述相关症状时,尤其是有疫区接触史等情况,应高度警惕出血热,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