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肺炎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病原无细胞壁能在人工培养基生长靠飞沫传播,人群中儿童及青少年多见秋冬为高发期,临床表现有呼吸及全身症状,诊断靠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及对症支持,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部急性炎症性疾病,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可导致呼吸道及肺部的感染。
二、病原学特点
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其传播主要依靠空气中的飞沫,健康人吸入含有肺炎支原体的飞沫后可被感染。
三、流行病学特征
人群分布:儿童及青少年较为多见,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5~15岁人群相对高发。
季节分布:秋冬季节为高发期,气候多变时易出现感染聚集情况。
四、临床表现
呼吸系统表现:多起病较缓,主要症状为发热,体温可高达39℃左右,可持续1~3周;咳嗽为突出表现,多为刺激性干咳,有时可伴有少量黏痰,部分患儿咳嗽较为剧烈,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
全身表现:可伴有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少数患儿可能出现皮疹、耳痛等肺外表现。
五、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比例可相对增高;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中,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有肺炎支原体感染;肺炎支原体核酸检测可直接检测病原体核酸,有助于早期诊断。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部多种形态的浸润影,呈节段性分布,以肺下野多见,部分患儿可出现间质性肺炎表现。
六、治疗原则
药物治疗:主要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等,通过抑制肺炎支原体蛋白质合成发挥抗菌作用。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发热患儿,可采用物理降温或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咳嗽剧烈者可适当使用止咳药物缓解症状;同时需注意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证充足水分摄入。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感染支原体肺炎时,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用药时需严格遵循医生指导,避免自行滥用抗生素,且需注意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等。
老年人患者: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感染支原体肺炎后易导致基础疾病加重,需加强病情监测,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感染支原体肺炎后病情可能较为严重,治疗周期可能较长,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同时需积极提高自身免疫力,加强营养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