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皮肤病常见类型有皮肤癣菌感染相关的体癣、股癣、手癣、足癣及酵母菌感染相关的花斑癣,致病机制是真菌通过黏附素黏附皮肤角质层后在温暖潮湿环境繁殖引发炎症,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瘙痒且随环境波动,诊断靠真菌镜检和培养,治疗分非药物干预与药物治疗,儿童用温和制剂且成人监护,老年人加强保湿并控基础病,糖尿病患者需控血糖兼治皮肤感染。
一、真菌性皮肤病的常见类型
1.皮肤癣菌感染相关类型:
体癣:多由红色毛癣菌等感染引起,表现为环形或多环形红斑,边缘有丘疹、水疱,中央趋于消退。
股癣:好发于腹股沟等部位,皮损与体癣类似,因局部温暖潮湿易复发。
手癣:分为水疱鳞屑型、角化过度型等,常单侧发病,初期出现水疱,随后脱屑、皮肤粗糙增厚。
足癣:有水疱型(足跖及足侧出现水疱)、糜烂型(趾间皮肤浸渍发白、糜烂)、鳞屑角化型(足跟、足缘皮肤增厚、脱屑)等亚型。
2.酵母菌感染相关类型:如马拉色菌引起的花斑癣,表现为淡褐色、淡红色或白色斑疹,表面有细薄鳞屑。
二、致病机制
真菌通过黏附素等物质黏附于皮肤角质层,在适宜环境下(温暖潮湿)繁殖,其代谢产物及菌丝侵入可引发炎症反应,激活机体免疫细胞产生炎症介质,导致皮肤出现红斑、瘙痒、脱屑等症状。
三、临床表现特点
不同真菌性皮肤病的临床表现各有差异,除上述各型特征外,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且病情可能随环境变化(如潮湿加重)而波动,长期不愈者皮肤可出现苔藓样变等慢性改变。
四、诊断方法
1.真菌镜检:取皮损处鳞屑、水疱液等标本,经氢氧化钾处理后镜检,可见真菌菌丝或孢子,是初步诊断的重要依据。
2.真菌培养:将标本接种于培养基,可鉴定真菌种类,明确致病菌种,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
五、治疗原则
1.非药物干预: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衣物、鞋袜,避免共用生活用品,减少局部潮湿环境,如足癣患者可选择透气性好的鞋袜。
2.药物治疗: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外用咪康唑、酮康唑等乳膏,或口服伊曲康唑等(注意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评估,优先考虑外用安全制剂)。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完善,感染真菌性皮肤病时应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优先选择温和的外用抗真菌制剂,且需在成人监护下使用,保持患处清洁透气,防止搔抓加重感染。
老年人:皮肤屏障功能减弱,真菌性皮肤病恢复较慢,应注意加强皮肤保湿,保持个人卫生,若合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需积极控制基础病以促进皮肤恢复。
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利于真菌繁殖,易反复发生真菌性皮肤病,需严格控制血糖,同时积极治疗皮肤真菌感染,用药时需考虑血糖控制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