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肝炎相关因素有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且婴幼儿感染易慢性化、丙型肝炎病毒母婴及接触血制品感染易慢性化,部分自身免疫性肝炎儿童期发病且有自身抗体异常表现,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等在儿童或青少年期发病与遗传相关,特殊人群需孕妇筛查相关病毒、婴幼儿感染史定期监测、自身免疫或遗传代谢肝病患儿密切观察症状并就医及遵医嘱调整饮食等。
一、病毒性肝炎相关的幼年感染因素
1.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若母亲为HBV感染者,新生儿在出生时接触母亲血液、体液等可被感染,约90%的婴幼儿期(≤5岁)感染HBV者会发展为慢性感染,成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源头。据流行病学研究,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婴幼儿期感染后机体免疫耐受,难以有效清除病毒,从而持续携带病毒引发慢性肝炎。
2.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婴幼儿期感染HCV后,约50%-85%会发展为慢性感染。母婴传播是婴幼儿感染HCV的途径之一,此外,婴幼儿期通过输血、血制品等接触HCV也可导致慢性感染,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HCV的清除能力较弱,易转为慢性。
二、其他可能导致幼年发病的慢性肝炎病因
1.自身免疫性因素:部分自身免疫性肝炎可在儿童期发病,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调节紊乱有关,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肝细胞,引发慢性炎症损伤,但相对病毒性肝炎导致的幼年发病情况占比相对较低,不过也需关注儿童期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可能,这类患者通常有自身抗体异常等表现。
2.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多在儿童或青少年期发病,由于铜代谢异常导致铜在肝脏等组织沉积,引起慢性肝脏炎症、纤维化等病变;还有先天性酪氨酸血症等遗传代谢病也可在幼年出现慢性肝脏受累表现,这类疾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发病机制涉及特定基因缺陷导致代谢通路异常。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对于有母婴传播风险的孕妇,应进行HBV、HCV等相关病毒的产前筛查,若母亲为HBV感染者,新生儿出生后需及时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婴幼儿期若有病毒感染史,需定期监测肝功能、病毒载量等指标,如HBV感染者需监测乙肝五项、HBVDNA等,HCV感染者需监测HCVRNA等,以便早期发现慢性肝炎并干预;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炎或遗传代谢性肝病患儿,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生长发育情况、有无黄疸、腹胀等肝脏相关症状,及时带患儿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自身抗体检测、基因检测等,以便早期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管理措施,同时这类患儿在生活中需遵循医生建议进行饮食等方面的调整,以减轻肝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