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疮是由寒冷引发的局限性淤血性炎症性皮肤病,长期寒冷致局部血管收缩、血流淤滞等引发细胞损伤,末梢循环较差者、户外工作者等个体易感性人群易发病,初期为局限性紫红色水肿性红斑伴瘙痒,严重时出现水疱、溃疡等,好发于儿童青少年、末梢循环较差者及户外工作者,预防可通过保暖防护、保持皮肤干燥、促进血液循环,儿童玩耍后要清洁保暖,老年人需特别加强保暖,户外工作者工作间隙要活动肢体并加强防护装备。
一、定义
冻疮是由寒冷(一般指0~10℃)引起的局限性、淤血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因长期寒冷作用致局部血管收缩、血流淤滞、组织缺氧,进而引发细胞损伤,久之血管麻痹扩张、血浆渗出形成水肿性红斑,严重时可出现水疱、溃疡等表现。
二、病因
1.寒冷刺激:长期处于低温环境是主要诱因,皮肤受寒冷影响后,局部血管收缩,血流减慢、淤滞,导致组织缺氧、细胞损伤。
2.个体易感性:末梢循环较差者(如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户外工作者等更易发病,因这类人群局部血液循环本就相对欠佳,寒冷更易影响其血管功能。
三、临床表现
1.初期表现:为局限性紫红色水肿性红斑,按压可褪色,解冻后红斑、肿胀逐渐消退,瘙痒明显,受热后瘙痒加剧。
2.严重表现:病情加重时可出现水疱,疱液清亮或转为血性,破溃后形成溃疡,愈合缓慢,可能遗留色素沉着或瘢痕。
四、好发人群
1.儿童与青少年:因其皮肤薄嫩、末梢循环相对不完善,对寒冷耐受性较差,易受冻疮侵袭。
2.末梢循环较差者:如老年人、患有血管疾病者等,局部血液循环本就欠佳,寒冷易加重血液循环障碍,引发冻疮。
3.户外工作者:长期暴露于寒冷环境中,皮肤频繁受寒冷刺激,增加冻疮发生风险。
五、预防措施
1.保暖防护:寒冷天气及时增添衣物,尤其是手部、足部、耳部等易暴露部位,可穿戴保暖手套、棉袜、耳罩等,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
2.保持皮肤干燥:潮湿环境会加速热量散失,易诱发冻疮,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出汗后及时擦干。
3.促进血液循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跳绳等,可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但锻炼后要注意保暖,避免因出汗后受冷而引发冻疮。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玩耍后需及时清洁手部、足部并保暖,避免长时间接触冷水,选择宽松、保暖且透气性好的鞋袜,减少冻疮发生几率。
2.老年人:需特别关注保暖,可适当增加衣物厚度,选择柔软、保暖的鞋袜,避免因保暖不当引发严重冻疮,且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更要注意避免烫伤等情况。
3.户外工作者:工作间隙可适当活动肢体,促进血液循环,工作时加强防护装备,如穿戴加厚保暖的工作服、手套等,最大程度降低寒冷对皮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