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患者应如何护理并诊断
呼吸衰竭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如呼吸困难、发绀、精神神经症状及辅助检查中血气分析(分Ⅰ型Ⅱ型)、胸部影像学检查明确基础病变,护理包括依病情选呼吸支持方式、监测生命体征等指标、呼吸道定时翻身拍背吸痰、保证营养摄入,儿童患者关注呼吸及保气道通畅,老年患者动作轻柔并关注心理状态。
一、呼吸衰竭的诊断
(一)临床表现
呼吸衰竭患者常表现为呼吸困难,早期可出现呼吸频率增快,病情加重时可表现为呼吸费力、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等;口唇、甲床等部位发绀是缺氧的典型表现;严重时可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烦躁、意识模糊等。
(二)辅助检查
1.血气分析:是诊断呼吸衰竭的关键依据,若动脉血氧分压(PaO)<60mmHg,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分压(PaCO)>50mmHg,可明确诊断为呼吸衰竭。根据PaO与PaCO的变化,可分为Ⅰ型呼吸衰竭(PaO<60mmHg,PaCO正常或降低)和Ⅱ型呼吸衰竭(PaO<60mmHg,伴PaCO>50mmHg)。
2.胸部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CT等检查可帮助明确肺部基础病变,如肺炎、肺水肿、肺不张等导致呼吸衰竭的病因。
二、呼吸衰竭的护理
(一)呼吸支持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呼吸支持方式。对于Ⅰ型呼吸衰竭患者,可采用低流量吸氧(氧流量一般1~2L/min);对于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需给予低浓度吸氧(氧浓度一般<35%),避免高浓度吸氧抑制呼吸中枢。若患者需机械通气,需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护理,包括保持气道通畅、观察呼吸机参数与患者呼吸的同步性等。
(二)病情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呼吸频率、节律、心率、血压等;定期复查血气分析,动态评估患者氧合及通气情况;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变化,若出现意识障碍加重,提示病情可能恶化。
(三)呼吸道管理
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鼓励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咳痰,对于咳痰无力者可采用吸痰措施,吸痰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引起呼吸道感染。
(四)营养支持
保证患者摄入充足的热量和蛋白质,可根据患者耐受情况给予鼻饲或肠内营养制剂,必要时可考虑肠外营养,以维持患者机体营养状况,利于呼吸肌功能恢复。
(五)特殊人群护理要点
儿童患者:需密切关注儿童呼吸频率、节律及胸廓运动情况,儿童呼吸衰竭时可能出现呼吸急促、三凹征等表现,护理中要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因气道分泌物堵塞导致窒息,且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原则,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
老年患者:老年呼吸衰竭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护理时需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因护理操作加重患者心肺负担,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