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肿是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道弹性减退致过度膨胀充气伴壁破坏的病理状态,病因有吸烟、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呼吸道感染,病理生理是气道阻塞使气体呼出受限致肺泡过度充气弹性减退影响通气换气,分类包括小叶中央型、全小叶型、混合型,症状有多有慢性咳嗽咳痰史后渐现进行性呼吸困难等,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及肺功能检查,治疗原则为避免危险因素、药物治疗、康复治疗、手术治疗,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涉及老年人、儿童、妊娠期女性相关情况。
一、定义
肺气肿是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致使气道过度膨胀、充气且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
二、病因
1.吸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气道与肺组织,是引发肺气肿的主要危险因素。
2.环境因素:长期接触空气污染、职业粉尘(像煤矿粉尘、化工粉尘等),会增加肺气肿发病风险。
3.遗传因素:α-抗胰蛋白酶缺乏的遗传体质者,易患肺气肿。
4.呼吸道感染:反复的呼吸道感染可能参与肺气肿的发病过程。
三、病理生理
气道阻塞使得气体呼出受限,肺泡内残气量增多,进而造成肺泡过度充气、弹性减退,影响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
四、分类
1.小叶中央型:病变主要累及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呼吸性细支气管,呈现囊状扩张。
2.全小叶型: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均受累,呈弥漫性扩张。
3.混合型:兼具小叶中央型与全小叶型的特点。
五、症状
多有慢性咳嗽、咳痰病史,随后逐渐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活动时加重,严重时休息时也会气短,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乏力、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
六、诊断
1.影像学检查:胸片可见胸廓扩张、肋间隙增宽、肺纹理稀疏等;CT能更清晰显示肺气肿的范围与程度。
2.肺功能检查:是诊断肺气肿的重要依据,若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FVC)<70%,提示存在持续气流受限,是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与肺气肿关联密切)的关键指标。
七、治疗原则
1.避免危险因素:严格戒烟、脱离污染环境等。
2.药物治疗: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等)缓解气道痉挛,病情较重者可加用糖皮质激素。
3.康复治疗:包括呼吸训练、运动锻炼等,以改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4.手术治疗:晚期严重肺气肿患者可考虑肺减容术、肺移植等手术。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肺气肿常合并心血管疾病等,用药需谨慎,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
2.儿童:先天性α-抗胰蛋白酶缺乏导致的肺气肿较少见,多与先天性肺发育异常等有关,需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呼吸道感染,及时治疗基础疾病。
3.妊娠期女性:肺气肿患者妊娠时需密切监测肺功能和母婴情况,治疗时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