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具持续气流受限特征可防可治的疾病,病理改变含气道炎症等,危险因素有年龄、长期吸烟等生活方式、病史,临床表现有症状及特殊人群差异,诊断靠肺功能检查确定持续气流受限,治疗包括避免危险因素、药物及康复治疗且特殊人群需特殊评估考量。
一、定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简称COPD)是一种具有持续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其气流受限多呈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组织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颗粒的慢性炎症反应增强密切相关。
二、病理改变
主要病理改变包括气道炎症、黏液高分泌、气道重塑以及肺实质破坏等。气道炎症会导致气道狭窄、黏液分泌增多,进而影响气体的正常进出肺脏;气道重塑会使气道结构发生改变,进一步加重气流受限;肺实质破坏则会影响肺的气体交换功能。
三、危险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增加,老年人由于肺组织弹性减退等生理变化,更易罹患该病。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是重要危险因素,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持续损伤气道和肺组织;职业性粉尘(如煤矿粉尘、化工粉尘等)和化学物质暴露(如长期接触装修材料中的有害化学物质)也会增加患病风险;长期处于空气污染环境中,空气中的有害颗粒等会损伤呼吸道。
病史:反复呼吸道感染且未良好控制的人群,呼吸道黏膜反复受损,易引发气道慢性炎症,从而增加患COPD的风险。
四、临床表现
症状方面:常见慢性咳嗽,多为晨间咳嗽明显,以后早晚或整日均有咳嗽,但夜间咳嗽不显著;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性痰,偶可带血丝,清晨排痰较多;气短或呼吸困难是COPD的标志性症状,早期在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在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气短;还可能出现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特殊人群表现差异:儿童COPD相对少见,但如有呼吸道反复感染等情况也可能出现类似症状;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功能衰退,症状可能更不典型,且更易出现呼吸衰竭等并发症;男性因吸烟等暴露因素相对更多,患病风险可能高于女性;有呼吸道感染病史未控制者,症状可能更重且进展更快。
五、诊断与治疗要点
诊断:主要通过肺功能检查明确持续气流受限,如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用力肺活量(FVC)<0.7可确定为持续气流受限,从而诊断COPD。
治疗:包括避免危险因素(如戒烟、脱离污染环境等非药物干预为主);药物治疗,常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等)、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等)等;康复治疗等,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综合制定治疗方案,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在治疗时需更谨慎评估药物对机体功能的影响,儿童患者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更安全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