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瘙痒一抓就起疙瘩通常是人工性荨麻疹,属皮肤受机械性刺激的变态反应皮肤病,发病因皮肤中肥大细胞等被激活释放炎症介质,且与遗传、自身免疫异常、精神紧张、感染、药物等诱因相关,临床表现为搔抓等后沿划痕出现条状隆起伴瘙痒等,靠皮肤划痕试验阳性确诊,治疗需避免机械刺激等诱因,儿童要防搔抓及谨慎用药,老人需保湿,自身免疫病患者要积极治原发病并合理处理皮肤症状。
一、疾病界定
皮肤瘙痒一抓就起疙瘩通常是人工性荨麻疹(也称为皮肤划痕症),属于荨麻疹的特殊类型,是皮肤受到机械性刺激后发生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二、发病机制
(一)炎症介质释放
当皮肤受到搔抓、钝器划过等机械性刺激时,皮肤中的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被激活,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症介质,这些介质会导致皮肤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进而出现风团、红斑等表现。
(二)诱因相关因素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若家族中有荨麻疹病史,个体患病风险可能增加。
自身免疫异常: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疾病等)时,机体免疫平衡被打破,更易因机械刺激引发人工性荨麻疹。
其他诱因:精神紧张可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影响免疫系统,诱发症状;感染(如细菌、病毒感染)、某些药物(如青霉素等)也可能成为诱因。
三、临床表现
皮肤表现:用手搔抓或用钝器划过皮肤后,沿划痕出现条状隆起,伴瘙痒,不久后可自行消退,一般不遗留痕迹。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能仅出现轻微的线状风团,重者风团范围较广。
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儿童皮肤较为娇嫩,搔抓后更易出现症状,且儿童可能因不懂控制搔抓动作而加重病情;老年人因皮肤干燥等因素,皮肤屏障功能减弱,也较易发生人工性荨麻疹;不同性别在发病率上无显著差异,但生活方式中接触机械刺激的频率等可能影响发病,如经常从事需要频繁接触皮肤的工作者风险相对较高。
四、诊断方法
主要依据典型的皮肤划痕试验阳性来确诊。具体操作是用钝器以适当压力在皮肤表面划动,若数分钟后沿划痕出现线性风团,即可诊断为人工性荨麻疹。
五、治疗与注意事项
(一)避免诱因
尽量避免搔抓、摩擦等机械性刺激皮肤;注意穿着柔软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
对于有明确诱因(如药物、感染等)的患者,需避免接触相关诱因。
(二)特殊人群注意
儿童:家长要加强看护,防止儿童过度搔抓皮肤,避免皮肤破损引发感染,同时儿童用药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抗组胺药物。
老年人:注意皮肤保湿,可使用温和的保湿护肤品,维持皮肤屏障功能,减少因皮肤干燥导致的搔抓冲动。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在控制原发病的基础上,针对皮肤瘙痒症状进行合理处理,使用药物时需权衡原发病治疗与皮肤症状治疗的药物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