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是由静脉系统或右心血栓阻塞肺动脉致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的疾病,病因包括静脉血流滞缓、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轻症可无症状,典型表现有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诊断靠血浆D-二聚体检测及CT肺动脉造影等影像学检查,治疗有一般治疗、抗凝、溶栓、手术,预防需早期活动、物理和药物预防,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妇、恶性肿瘤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肺栓塞的定义
肺栓塞是由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的疾病,可导致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是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之一。
二、病因分析
1.静脉血流滞缓:长期卧床、术后制动、久坐(如长途旅行)等可使静脉血流减慢,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常见于老年人、术后患者等。
2.血管内皮损伤:手术、创伤、感染等因素可损伤血管内皮,触发凝血机制,促进血栓形成。
3.血液高凝状态:恶性肿瘤、妊娠分娩、口服避孕药等情况可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引发血栓。
三、临床表现
1.轻症表现: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通过检查发现。
2.典型表现:常见呼吸困难、胸痛(多为胸膜炎性胸痛或心绞痛样胸痛)、咯血等,严重时可出现休克、晕厥甚至猝死。
四、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血浆D-二聚体检测可作为筛选指标,若D-二聚体水平升高提示血栓形成可能,但需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判断。
2.影像学检查
CT肺动脉造影:是诊断肺栓塞的重要手段,可直接显示肺动脉内的血栓。
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通过观察肺通气与灌注的匹配情况,辅助诊断肺栓塞。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吸氧,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2.抗凝治疗:是基础治疗,常用药物有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等,需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药物并监测凝血指标。
3.溶栓治疗:适用于高危肺栓塞患者,可快速溶解血栓,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4.手术治疗:对于少数病情危重、溶栓及抗凝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取栓等治疗。
六、预防措施
1.早期活动:术后患者及长期卧床者应尽早进行肢体活动,促进静脉回流。
2.物理预防:使用间歇气压袖套、梯度压力弹力袜等,降低静脉血流滞缓风险。
3.药物预防:对于高风险人群,可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等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因多存在长期卧床、基础疾病等情况,需加强活动监测,鼓励定期翻身、适当肢体运动,降低静脉血流滞缓风险。
2.孕妇:妊娠分娩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需注意避免长时间卧床,可在医生指导下采取适当预防措施,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增加血栓风险的药物。
3.恶性肿瘤患者:肿瘤本身及治疗过程(如化疗)易导致血液高凝,需积极控制原发病,同时采取预防血栓措施,必要时使用抗凝药物但需密切评估出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