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由丙型肝炎病毒引发是传染性肝病可致肝脏炎症坏死等,传播途径有血液、母婴、性传播,多数初期无症状部分有乏力等表现,诊断靠血清学检测及病毒核酸检测,可通过直接抗病毒药物临床治愈,预防要避免不安全输血等,孕妇、儿童、高危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丙肝的基本定义
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发的传染性肝脏疾病,该病毒主要侵袭人体肝脏,可导致肝脏炎症、坏死,若未能及时诊治,部分患者会逐步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
二、传播途径
1.血液传播:是丙肝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包括输入被HCV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侵入性医疗操作等。例如,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导致皮肤黏膜破损时接触到含有HCV的血液而感染。
2.母婴传播:感染丙肝的孕妇有可能在怀孕、分娩或哺乳过程中将病毒传给婴儿,但母婴传播的发生率相对较低,约为5%-10%。
3.性传播:与丙肝感染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尤其是多个性伴侣者感染风险更高。
三、症状表现
多数丙肝感染者初期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右上腹不适、黄疸(皮肤和巩膜发黄)等表现。但也有相当比例的患者感染后长期无症状,易被忽视,直至疾病进展到肝硬化或肝癌阶段才出现相关症状,如腹水、肝性脑病等。
四、诊断方法
1.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初步筛查,若抗体阳性提示可能感染过HCV,但需进一步确认。
2.病毒核酸检测(HCVRNA检测):用于明确是否存在HCV现症感染,可定量检测病毒载量,有助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指导治疗。
五、治疗现状
目前丙肝可通过直接抗病毒药物(DAA)实现临床治愈,这类药物能有效抑制HCV复制,疗程相对较短,治愈率较高(多数可达90%以上)。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基因型等因素个体化制定,但治疗过程中需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进行监测。
六、预防措施
1.避免不安全输血:确保输血及血制品来源正规,严格执行输血前的筛查程序。
2.规范医疗操作:医疗机构需严格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避免因侵入性操作导致的HCV传播。
3.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可降低性传播丙肝的风险,避免多个性伴侣。
4.母婴阻断:感染丙肝的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采取措施,降低母婴传播的可能性。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感染丙肝的孕妇需在孕期接受专业评估,必要时可通过一定措施降低母婴传播风险,产后避免母乳喂养传播的相关咨询也很重要。
儿童:儿童感染丙肝后,需密切监测病情进展,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需充分考虑药物对其生长的影响,遵循谨慎用药原则,优先评估非药物干预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有高危行为人群:如曾有不洁注射史、多个性伴侣等,应定期进行丙肝筛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