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有多种表现,腹痛多在下腹,排便或排气后缓解,与肠道动力异常等有关;排便习惯改变分便秘型和腹泻型,便秘型表现为大便干结等,机制是肠道传输减慢,腹泻型表现为粪便稀薄等,机制是肠道运动加快;粪便性状异常可混有黏液;还伴有腹胀、消化不良、精神心理症状等,不同年龄段、性别及生活方式等因素会影响各症状的表现和发生。
一、腹痛
特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出现腹痛症状,多位于下腹部,疼痛程度不一,一般在排便或排气后缓解。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腹痛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因表达不清而以哭闹等方式提示腹部不适;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激素变化等因素影响腹痛的发作和程度。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等可能诱发或加重腹痛,有肠道病史的患者腹痛可能更频繁或持续时间更长。
机制:与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等因素有关,肠道动力的改变使得肠道蠕动不协调,内脏高敏感性则让患者对肠道内的正常生理刺激产生过强的感知,从而引发腹痛。
二、排便习惯改变
便秘型:
表现:大便干结、排便困难,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老年人由于肠道蠕动功能减退,更容易出现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女性在孕期或绝经后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肠道功能导致便秘;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会减缓肠道蠕动,增加便秘风险;有肠道神经系统病变病史的患者也可能出现便秘情况。
机制:肠道传输减慢,水分吸收过多,导致大便干结。
腹泻型:
表现:粪便稀薄、次数增多,每日排便多次,可为稀水样便。儿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可能与肠道菌群发育不完善、食物过敏等因素相关;年轻女性可能因精神压力大等因素诱发;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有肠道感染病史的患者也易出现腹泻症状。
机制:肠道运动加快,水分吸收减少,导致腹泻。
三、粪便性状异常
混有黏液:粪便中可伴有黏液,但无脓血。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出现,黏液的产生与肠道炎症、分泌功能异常等有关,精神紧张等生活方式因素可能影响肠道的分泌功能从而导致黏液便出现,有肠道炎症病史的患者黏液便可能更常见。
四、其他伴随症状
腹胀:患者常感觉腹部胀满不适,白天明显,夜间可能有所缓解。年龄较大者胃肠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腹胀;女性在月经周期前因激素变化可能加重腹胀;进食易产气食物、久坐不运动的生活方式会加重腹胀,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腹胀可能更顽固。
消化不良:可出现早饱、嗳气等症状。儿童消化不良可能与饮食结构不合理有关;成年人长期饮食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等易导致消化不良;有胃部疾病病史的患者消化不良症状可能更突出。
精神心理症状:部分患者伴有焦虑、抑郁、紧张等情绪问题。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易出现情绪方面的问题;儿童若长期处于紧张的家庭环境等可能影响心理状态;长期生活压力大、有家族精神疾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精神心理伴随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