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炎是胃黏膜急性炎症性病变病因多样包含感染、药物、应激、酒精等因素表现为上腹不适等可通过病史采集和胃镜诊断治疗需去除病因优先非药物干预儿童和老年人有相应注意事项需个体化处理。
一、定义
急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炎症,是胃黏膜的急性损伤性病变,可短时间内发病,病变程度轻重不一,表现为胃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改变。
二、常见病因
(一)感染因素
1.细菌及毒素感染:如进食被沙门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可引发急性胃炎,常因饮食不洁等导致。
2.病毒感染:如诺如病毒等感染,也可引起胃黏膜的急性炎症反应。
(二)药物因素
长期或大量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可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黏膜损伤引发急性胃炎。
(三)应激因素
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败血症等应激状态下,机体处于应激反应,可导致胃黏膜微循环障碍、胃酸分泌增加等,从而引发急性胃炎。
(四)酒精刺激
过量饮酒可直接损伤胃黏膜,刺激胃酸分泌,破坏胃黏膜的保护机制,引起胃黏膜的急性炎症。
三、临床表现
(一)一般表现
多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等,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带有少量血液。
(二)严重情况
若出现大量出血,可表现为呕血、黑便;若因应激等严重病因导致,可能伴有原发病相关的表现,如创伤患者的伤口表现等。
四、诊断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近期饮食情况、用药史、是否有应激事件等,有助于初步判断病因。
(二)胃镜检查
胃镜是诊断急性胃炎的重要方法,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如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还可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病变性质。
五、治疗原则
(一)去除病因
如停用相关损伤胃黏膜的药物、抗感染治疗(针对细菌或病毒感染)、积极处理应激状态等。
(二)非药物干预优先
对于轻症患者,通过调整饮食,如暂禁食后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等,让胃黏膜得到一定修复。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发生急性胃炎时,需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等,应优先选择安全的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合理调整饮食等,且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儿童病情变化相对较快。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发生急性胃炎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对病情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需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如在选择治疗措施时要考虑对其他脏器功能的影响等,同时要注意观察老年人的症状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六、总结
急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急性炎症性病变,病因多样,临床表现轻重不一,通过病史、胃镜等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主要是去除病因、优先非药物干预,不同人群有其相应的注意事项,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