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是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病因涉马拉色菌定植、皮脂分泌增多等,好发皮脂溢出区,表现为相应部位红斑油腻性鳞屑等,依典型表现等诊断,治疗用外用抗真菌药等;毛囊炎是毛囊及其周围组织感染性炎症,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好发毛囊丰富易受摩擦部位,表现为毛囊中心红色丘疹渐成脓疱等,依典型表现等诊断,治疗用外用抗生素软膏等,两者皮损形态、好发部位有别,特殊人群中儿童需轻柔清洁等,孕期哺乳期选安全药物,老年人注意保湿及控制基础疾病。
一、脂溢性皮炎
1.定义与病因:脂溢性皮炎是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病因涉及马拉色菌定植、皮脂分泌增多、表皮屏障功能受损等,遗传、神经递质异常、免疫因素等也可能参与发病。
好发于头皮、面部、胸背部等皮脂溢出区。
2.临床表现:头皮部位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油腻性鳞屑或痂皮,伴不同程度瘙痒;面部多为红斑、脱屑,可伴有轻度渗出;胸背部可见红斑、丘疹,上覆油腻性鳞屑。
3.诊断:依据典型的皮脂溢出部位红斑、油腻性鳞屑等临床表现,结合皮肤镜等检查辅助诊断。
二、毛囊炎
1.定义与病因:毛囊炎是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感染性炎症,主要由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皮肤擦伤、多汗、搔抓等可诱发。
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臀部等部位。
2.临床表现:初期为以毛囊为中心的红色丘疹,逐渐发展为脓疱,周围有红晕,伴红肿、疼痛,严重时脓疱可破溃、结痂。
3.诊断:根据毛囊性丘疹、脓疱等典型表现,结合病史可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细菌培养明确病原体。
三、两者鉴别要点
1.皮损形态:脂溢性皮炎皮损为红斑基础上的油腻性鳞屑,鳞屑较薄;毛囊炎皮损为以毛囊为中心的红色丘疹、脓疱,丘疹更围绕毛囊分布。
2.好发部位: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溢出明显部位;毛囊炎好发于毛囊丰富且易受摩擦部位。
四、治疗原则
1.脂溢性皮炎: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洗剂等)改善马拉色菌定植情况,伴有炎症时可短期外用糖皮质激素,同时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清洁。
2.毛囊炎:细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可外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等),严重时可口服抗生素,注意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婴儿脂溢性皮炎需轻柔清洁头皮,避免用力搔抓,清洁后可适当保湿;儿童毛囊炎要注意局部卫生,避免自行挤压脓疱,以防感染扩散,低龄儿童使用药物需谨慎,优先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治疗方式。
2.孕期及哺乳期女性:脂溢性皮炎治疗需权衡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外用药物;毛囊炎治疗时需告知医生妊娠或哺乳状态,选择对母婴影响小的治疗方案。
3.老年人:脂溢性皮炎患者需注意皮肤保湿,避免因皮肤干燥加重病情;毛囊炎患者要关注基础疾病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积极控制血糖等基础疾病,预防感染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