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由饮食不洁、感染等引发临床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病因分感染因素(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和非感染因素(饮食不当、药物刺激)临床表现有消化道症状及全身症状不同人群中儿童感染致发病概率高易脱水电解质紊乱成年人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增风险有基础病史人群症状更复杂发病机制是病原体或不良刺激致胃肠黏膜充血水肿渗出影响消化吸收特殊人群儿童重饮食卫生老年人需监测电解质孕妇谨慎用药。
一、定义
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多由饮食不洁、感染等因素引发,临床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
二、病因
(一)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常见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儿童感染轮状病毒较为多见,病毒侵袭胃肠黏膜致炎症反应。
2.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菌、志贺菌等,进食被此类细菌污染的食物后易发病。
3.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贾第虫等,经口摄入污染的水源或食物引发感染。
(二)非感染因素
1.饮食不当:过食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或暴饮暴食、进食变质食物等,均可刺激胃肠黏膜导致炎症。
2.药物刺激: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可能损伤胃肠黏膜引发炎症。
三、临床表现
1.消化道症状:突发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腹痛多为脐周阵发性绞痛;腹泻频繁,大便可为稀水便、黏液便或脓血便。
2.全身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发热,若失水过多可致脱水,表现为口渴、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等,还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可致乏力、心律失常等。
四、不同人群特点及影响
(一)儿童
儿童胃肠功能发育尚不完善,感染因素致发病的概率较高,且因腹泻、呕吐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需密切关注补液情况,饮食上需特别注意卫生及易消化。
(二)成年人
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酗酒、熬夜、饮食不规律等)可增加发病风险,发病后若不及时调整,可能影响正常工作生活,需注重休息与饮食调整。
(三)有基础病史人群
如本身患有胃肠疾病(胃溃疡、胃炎等)或糖尿病等基础病的人群,发病后症状可能更复杂,需综合评估病情,谨慎处理,避免基础病加重。
五、发病机制
病原体或不良刺激作用于胃肠黏膜,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胃肠黏膜充血、水肿、渗出,影响胃肠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进而出现上述一系列临床表现。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应格外注重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不洁食物,发病时需及时补充水分,可少量多次饮用口服补液盐以防脱水,若症状严重需及时就医。
(二)老年人
发病后易发生电解质紊乱,需密切监测电解质情况,饮食上宜选择清淡、易消化食物,且就医时需告知医生基础病史,以便综合诊疗。
(三)孕妇
发病时需谨慎用药,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缓解症状,如调整饮食等,必要时就医需告知妊娠情况,由医生权衡利弊选择合适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