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属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腮腺非化脓性炎症等为特征多见于儿童青少年病因是腮腺炎病毒经飞沫或接触传播临床表现有前驱症状腮腺肿大及其他表现诊断依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含一般治疗与对症治疗预防可通过疫苗接种隔离传染源及切断传播途径特殊人群中儿童要关注病情青少年成人需注意并发症基础疾病者需加强监测。
一、定义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腮腺非化脓性炎症、腮腺区肿痛为特征,可侵犯多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
二、病因
(一)病原体
由腮腺炎病毒引起,该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对外界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剂可将其灭活,紫外线照射也可迅速将其杀死。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间接传播,易感人群接触后易被感染。
三、临床表现
(一)典型表现
1.前驱症状:部分患者有低热、头痛、乏力、食欲缺乏等前驱症状,1~2天后出现腮腺肿大。
2.腮腺肿大:常一侧先肿大,2~4天累及对侧,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有疼痛及触痛,张口、咀嚼时疼痛加重。
3.其他表现:病程中可伴有颌下腺、舌下腺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脑膜炎、胰腺炎、睾丸炎或卵巢炎等并发症表现。
四、诊断
(一)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2~3周有与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接触史。
(二)临床表现
有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等典型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1.病毒分离:早期患者唾液、血液、脑脊液等中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
2.血清学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可辅助诊断。
五、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隔离患者,卧床休息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酸性食物,保持口腔清洁,多饮水。
(二)对症治疗
高热者可给予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药物;腮腺肿痛明显者可局部冷敷以减轻疼痛。
六、预防
(一)疫苗接种
接种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有效措施,可采用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MMR)接种。
(二)隔离传染源
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减少病毒传播。
(三)切断传播途径
注意室内通风,对患者污染的物品进行消毒等。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是流行性腮腺炎的高发人群,接种疫苗是重要预防手段,发病后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并发症相关表现应及时就医。
(二】青少年及成人
同样需注意防护,若发病应遵循隔离及对症治疗原则,尤其男性青少年需警惕睾丸炎并发症,女性需警惕卵巢炎可能,如有异常表现及时处理。
(三)有基础疾病者
本身有基础疾病人群感染流行性腮腺炎后,可能加重基础疾病病情,需加强病情监测,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综合管理,同时关注基础疾病与腮腺炎治疗间的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