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变紫癜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发猩红热后机体免疫反应致血管损伤而起,有猩红热相关表现(起病急、高热、咽峡炎、皮疹等)及紫癜表现(病程中或后出现皮肤紫癜),诊断需有猩红热病史、相应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等)支持,治疗用针对该菌的抗生素并对症支持,特殊人群中儿童用抗生素需规范关注反应等,成人要考虑基础疾病与药物相互作用,老年要谨慎评估抗生素使用并加强营养支持。
一、病因机制
猩红热变紫癜主要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发猩红热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导致血管损伤出现紫癜。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人体后,引发猩红热的典型临床表现,同时其引发的免疫应答可累及血管,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脆性增加,进而出现紫癜。
二、临床表现
1.猩红热相关表现:起病急,常有发热,多为高热,体温可达39℃左右,伴有咽峡炎,表现为咽痛、吞咽痛,咽部及扁桃体充血肿胀,可有脓性分泌物;典型皮疹为在全身皮肤弥漫性充血发红基础上,散布针尖大小的猩红色皮疹,压之褪色,伴有瘙痒,皮疹消退后可有脱屑;还可出现草莓舌等特殊表现。
2.紫癜表现:在猩红热病程中或之后出现皮肤紫癜,紫癜多为针尖至米粒大小的瘀点、瘀斑,可融合成片,好发于下肢等部位,一般无明显瘙痒,紫癜的出现与猩红热的感染及免疫损伤密切相关。
三、诊断要点
1.病史采集:有明确的猩红热感染病史,近期有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相关表现。
2.临床表现:同时具备猩红热的典型表现及紫癜表现。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咽拭子培养可分离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凝血功能一般无明显异常,血小板计数正常,以鉴别其他原因导致的紫癜。
四、治疗原则
1.抗生素治疗:选用针对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等,通过杀灭病原菌控制感染,从根源上阻断免疫损伤的进一步发展。
2.对症支持:对于紫癜,注意观察皮肤状况,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对于猩红热的发热等症状,可根据病情进行相应对症处理,但需遵循循证原则,优先非药物干预缓解不适,如体温未达需药物干预标准时以物理降温等非药物方式为主。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免疫系统尚不完善,使用抗生素时需严格遵循用药规范,关注药物可能的过敏反应等情况,患病期间需保证充足休息,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皮肤紫癜变化及全身状况,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2.成人患者:成人若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需关注基础疾病对治疗及病情恢复的影响,在使用抗生素时需考虑基础疾病与药物的相互作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监测基础疾病指标及紫癜等病情变化。
3.老年患者:老年人体质相对较弱,免疫功能可能下降,感染后恢复相对较慢,治疗时要更谨慎评估抗生素的使用,密切观察紫癜及全身感染症状的变化,加强营养支持,促进机体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