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慢性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是结肠部位病程较长病理表现多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涉及免疫、感染、遗传及环境生活方式因素,临床表现有腹泻、腹痛及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诊断靠结肠镜、大便常规潜血、血液检查,治疗采用综合治疗含药物及调整生活方式,特殊人群如儿童用药谨慎、女性生理期关注、有基础病需兼顾、老年注意药物反应及营养。
一、定义
慢性结肠炎是发生在结肠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程较长,病理表现多样,可累及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临床表现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二、病因
1.免疫因素: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可能攻击结肠黏膜,引发慢性炎症,如自身免疫性机制异常激活时,会持续损伤结肠组织。2.感染因素:某些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反复感染结肠,可导致炎症迁延不愈,例如部分患者曾有肠道细菌感染史,未彻底清除病原体后引发慢性炎症。3.遗传因素:遗传易感性在慢性结肠炎发病中起一定作用,若家族中有相关疾病患者,个体患病风险可能增加。4.环境与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精神压力过大、饮食不规律(如高油高脂、高糖饮食,或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诱发或加重慢性结肠炎。
三、临床表现
1.腹泻:粪便性状多样,可为稀便、黏液便或脓血便,腹泻频率因人而异,部分患者每日排便数次至十余次不等。2.腹痛:多为腹部隐痛或胀痛,疼痛部位多在左下腹或下腹,部分患者可伴有腹部坠胀感。3.其他症状:可伴有乏力、消瘦、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病情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发热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1.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慢性结肠炎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病变情况,如有无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病变性质。2.大便常规及潜血试验:了解大便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黏液等,以及是否存在潜血阳性,辅助判断肠道炎症情况。3.血液检查:如血常规可提示有无感染及贫血等情况,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血沉等)可反映体内炎症活动程度。
五、治疗原则
治疗主要针对控制炎症、缓解症状及预防复发等。一般采用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如氨基水杨酸制剂等)、调整生活方式等。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方案。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用药需格外谨慎,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饮食结构等,药物选择需充分评估安全性,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2.女性患者:生理期时需关注慢性结肠炎症状变化,部分女性可能在生理期前后症状加重,需注意休息及腹部保暖,保持情绪稳定。3.有基础病史患者:若患者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治疗慢性结肠炎时需综合评估药物相互作用及对基础疾病的影响,制定兼顾的治疗方案。4.老年患者:老年人体质较弱,肠道功能相对减退,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注意调整饮食营养状况,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以维持机体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