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临床分期有发热期突然起病伴三痛三红等、低血压休克期发热末期或热退时血压下降等、少尿期继低血压休克期后尿量少及相关表现、多尿期尿量增多易电解质紊乱等、恢复期尿量恢复及可能遗留后遗症,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有异型淋巴细胞等、尿常规有蛋白尿等、生化检查有尿素氮等升高、血清学有特异性抗体阳性,不同人群中儿童症状不典型进展快、老年基础病多病情复杂、特殊病史人群病情更重需综合管理。
一、临床分期与典型表现
1.发热期:多为突然起病,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型,持续3~7天。伴随“三痛”症状,即头痛、腰痛、眼眶痛,还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同时出现“三红”表现,颜面、颈部、上胸部呈潮红充血状,球结膜充血、水肿明显,皮肤黏膜可见出血点,如腋下、胸背部等部位。
2.低血压休克期:一般发生在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患者出现血压下降,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30mmHg以上,伴有脉搏细速、四肢厥冷、尿量减少等休克表现,此期持续时间多为1~3天。
3.少尿期:多继低血压休克期后出现,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50ml为无尿。表现为尿毒症、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如恶心、呕吐加重、嗜睡、烦躁、抽搐等,严重者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如体表静脉充盈、脉压增大、心率增快等。
4.多尿期:随肾功能逐渐恢复,尿量开始增多,24小时尿量超过2000ml进入多尿期,初期尿量虽增多但肾功能仍未完全恢复,后期尿量可多达3000~6000ml甚至更多,此期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及继发感染。
5.恢复期:多尿期后尿量逐渐恢复至正常,各种症状逐渐消失,一般需1~3个月体力才能完全恢复,部分患者可能遗留高血压、肾功能减退、心肌劳损等后遗症。
二、实验室检查相关特征
1.血常规:发热期白细胞计数可增高,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计数降低,随病情进展逐渐下降。
2.尿常规:发热期即可出现蛋白尿,随病情加重尿蛋白量增多,还可见红细胞、管型等。
3.生化检查:少尿期可出现血尿素氮、肌酐升高,电解质紊乱(如血钾、血钠异常),肝功能可能有转氨酶升高等表现。
4.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测(如汉坦病毒IgM抗体)阳性是确诊的重要依据,发病早期即可检测到阳性结果。
三、不同人群特征差异
1.儿童患者:症状相对不典型,发热程度可能不如成人明显,但病情进展较快,易出现休克、少尿等严重并发症,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尿量变化,早期识别病情变化。
2.老年患者:基础疾病较多,病情常更复杂,低血压休克期持续时间可能更长,少尿期、多尿期的电解质紊乱及感染风险更高,需加强综合支持治疗及并发症的预防。
3.特殊病史人群:如有慢性肝肾疾病等基础病者,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后病情可能更重,治疗时需兼顾基础病与出血热的综合管理,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