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炎是病程通常在六个月以内肝脏发生炎症性病变的疾病,病因包括病毒感染(嗜肝病毒及其他病毒感染)、药物损伤、酒精中毒、自身免疫因素,临床有乏力倦怠等全身症状、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黄疸及肝区不适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见转氨酶等升高、病原学可检出病毒标志物,儿童需密切监测优先非药物支持,孕妇要防母婴传播,老年人要加强护理谨慎选方案。
一、定义
急性肝炎是指肝脏发生炎症性病变且病程通常在6个月以内的疾病状态。
二、病因构成
1.病毒感染:
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嗜肝病毒感染是常见病因。例如,HAV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可引发急性感染;HBV、HCV除血液传播外,还可通过母婴、性接触等途径传播。
其他病毒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也可能累及肝脏,导致急性炎症。
2.药物损伤:某些药物(如抗结核药、抗肿瘤药等)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对肝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引发急性肝炎症。
3.酒精中毒: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肝细胞受损,引发酒精性急性肝炎,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过量酒精会干扰肝细胞正常代谢过程,损伤肝细胞。
4.自身免疫因素: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自身肝脏细胞,引发自身免疫性急性肝炎,此类情况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可能出现。
三、临床症状表现
1.全身症状:常见乏力、倦怠,患者常感觉体力明显下降,活动耐力降低。
2.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较为突出,还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表现,因肝脏功能受损影响消化液分泌及胃肠功能。
3.黄疸相关表现:部分患者会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如浓茶色,这是由于肝细胞受损后胆红素代谢障碍,胆红素入血增多所致。
4.肝区不适:多数患者有肝区疼痛或隐痛感,疼痛部位多在右侧季肋部。
四、实验室检查异常指标
1.肝功能指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转氨酶显著升高,反映肝细胞受损;胆红素水平升高,包括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等;白蛋白水平可能下降,提示肝脏合成功能受影响。
2.病原学检查:若为病毒性肝炎,可检测到相应病毒标志物,如HAV抗体、HBsAg、HCVRNA等,以明确病毒感染类型。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急性肝炎时,由于其肝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需密切监测肝功能及生命体征,且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为主的支持治疗,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肝脏负担的药物。
2.孕妇:孕妇患急性肝炎时,不仅需关注自身肝脏功能状况,还需警惕对胎儿的影响,如部分病毒性肝炎可通过母婴传播,需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相应防护及治疗措施,保障母婴健康。
3.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患急性肝炎时病情变化可能更快,肝脏代谢及解毒能力下降,在治疗过程中要加强护理监测,注意药物对肝脏可能产生的额外负担,谨慎选择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