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反流性胃炎是因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其他原因致含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引发胃黏膜病变,发病机制包括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及胃肠蠕动功能紊乱,临床表现有上腹部不适、反流症状及长期可致消瘦贫血等,诊断靠胃镜检查和胆汁监测,治疗原则为促进胃肠动力、抑制胆汁反流、生活方式调整,特殊人群中老年人需注重生活方式调整且用药谨慎,儿童需谨慎用药优先非药物干预,妊娠期女性优先非药物治疗且用药严格咨询医生。
一、定义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其他原因导致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引起胃黏膜发生炎症、糜烂、出血等病变的疾病。
二、发病机制
1.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正常情况下幽门括约肌可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当该括约肌功能异常时,十二指肠内容物易反流入胃。例如,胃部手术、胆道疾病等可破坏幽门括约肌的正常结构与功能,致使反流发生。
2.胃肠蠕动功能紊乱:胃肠蠕动异常会影响十二指肠内容物的正常排空,进而增加反流至胃内的概率,如胃肠动力药使用不当或存在胃肠道疾病导致蠕动节律改变等情况。
三、临床表现
1.上腹部不适:多数患者有上腹部疼痛,可为隐痛、胀痛或烧灼样痛,疼痛无明显规律,部分患者进食后症状加重。
2.反流症状:可出现呕吐胆汁的情况,尤其在夜间或空腹时易发生,反流物刺激食管还可能引起烧心等症状。
3.其他表现:长期胆汁反流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消瘦、贫血等,因胃黏膜损伤影响营养吸收。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胃黏膜有无炎症、糜烂、胆汁反流等表现,还能排除其他胃部病变。
2.胆汁监测:通过24小时胆汁监测仪,检测食管或胃内胆汁反流情况,明确反流程度,辅助诊断。
五、治疗原则
1.促进胃肠动力:使用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如多潘立酮等,加快胃排空,减少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内。
2.抑制胆汁反流:可应用铝碳酸镁等药物,其能与胆汁酸结合,中和胆汁,保护胃黏膜。
3.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应注意避免饱餐,睡前3小时不宜进食,睡眠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cm,减少夜间反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发生胆汁反流性胃炎时更需注重生活方式调整,严格遵循少食多餐原则,避免因反流导致营养不良等问题,且用药需谨慎,优先选择对胃肠刺激小的药物。
2.儿童:儿童患胆汁反流性胃炎相对较少见,若发生需格外谨慎用药,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可能加重反流的食物,如高脂肪食物等,同时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促进胃肠动力等药物,避免因不当用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发生胆汁反流性胃炎时,应优先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如通过调整体位、控制饮食量等缓解症状,用药需严格咨询医生,因为部分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