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皮炎是机体接触过敏原经免疫机制介导引发的皮肤炎症反应,病因有内在遗传易感性及免疫状态异常、外在接触性吸入性食物性过敏原,临床表现分急性期红斑水肿等、亚急性期红肿渗出减轻伴结痂脱屑、慢性期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分类含接触性皮炎、特应性皮炎、脂溢性皮炎,诊断靠详细病史询问结合典型表现及必要过敏原检测,治疗首要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并依阶段局部或系统用药,特殊人群儿童用温和方法保湿、孕妇谨慎用药、老年人防感染用温和药物。
一、定义
过敏性皮炎是机体接触过敏原后引发的皮肤炎症反应,由免疫机制介导,涉及T淋巴细胞等参与的复杂免疫过程,表现为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多种形态的损害并常伴有瘙痒。
二、病因
(一)内在因素
遗传易感性是重要诱因,若家族中有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史,个体患过敏性皮炎风险增高;免疫状态异常时,机体对原本无致敏性的物质可能产生过度免疫反应。
(二)外在因素
1.接触性过敏原:如某些化妆品中的香料、染发剂中的化学物质、金属饰品中的镍等,皮肤接触后可引发炎症。
2.吸入性过敏原:包括花粉、尘螨、真菌孢子等,经呼吸道吸入后可导致皮肤过敏反应。
3.食物性过敏原:常见于鱼虾、牛奶、花生、坚果等,通过食入引发过敏。
三、临床表现
(一)急性期
皮肤出现红斑、水肿,伴有密集的丘疹,严重时可形成水疱甚至大疱,局部有瘙痒、灼热感。
(二)亚急性期
红肿和渗出症状减轻,皮肤表面出现结痂、脱屑现象。
(三)慢性期
皮肤质地改变,表现为粗糙、肥厚,呈现苔藓样变,瘙痒感较为顽固。
四、分类
(一)接触性皮炎
因皮肤接触特定物质后引发,如接触某些植物后出现的植物性接触性皮炎。
(二)特应性皮炎
与遗传过敏体质相关,好发于婴幼儿和儿童,病程较长,常伴有瘙痒、皮肤干燥等表现。
(三)脂溢性皮炎
好发于皮脂腺丰富部位,如头面部,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油腻性鳞屑。
五、诊断
主要依靠详细病史询问,了解接触过敏原的情况、发病过程等;结合典型临床表现;必要时进行过敏原检测,如斑贴试验可辅助诊断接触性皮炎的过敏原。
六、治疗原则
首要是避免再次接触已知过敏原。局部治疗根据皮肤炎症阶段选择剂型,急性期无渗液时用炉甘石洗剂,有渗液时用硼酸溶液湿敷;亚急性期用糖皮质激素乳膏等;慢性期可使用角质松解剂配合糖皮质激素制剂。系统治疗可使用抗组胺药缓解瘙痒症状。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应选择温和的治疗方法,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注意皮肤保湿,因其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需特别关注皮肤护理以预防感染和加重病情。
(二)孕妇
患过敏性皮炎时需谨慎用药,优先考虑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式,如局部保湿等对症处理,避免擅自使用可能影响胎儿的药物。
(三)老年人
皮肤屏障功能减退,患过敏性皮炎时要注意预防感染,选择温和的外用药物,密切观察皮肤反应,防止因皮肤问题引发其他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