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是因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局限性水肿反应,典型表现为突发风团24小时内消退,病因分外源性(食物、药物、感染、吸入物、物理因素)和内源性(自身免疫、遗传),临床表现有症状特点及急性、慢性分类,主要依典型表现诊断,治疗需去除诱因,用抗组胺药等,儿童、孕妇、老年人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荨麻疹是一种因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局限性水肿反应,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的风团样皮疹,通常24小时内可自行消退,但易反复发作。
二、病因
(一)外源性因素
1.食物:常见诱发食物包括鱼、虾、蟹、蛋类等动物性蛋白,以及草莓、可可、番茄等植物性食物。
2.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血清制剂等药物可通过免疫机制引发荨麻疹,阿司匹林、吗啡等则通过非免疫机制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介质。
3.感染:各种病毒感染(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肝炎等)、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链球菌感染)、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等)均可诱发荨麻疹。
4.吸入物: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真菌孢子等吸入物可成为过敏原,引发机体过敏反应导致荨麻疹。
5.物理因素: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物理刺激可诱发荨麻疹。
(二)内源性因素
1.自身免疫: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易合并荨麻疹。
2.遗传因素:部分遗传性家族性荨麻疹综合征与遗传基因相关。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特点
典型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可孤立分布或融合成片,颜色可为红色或白色,伴有不同程度瘙痒,风团通常在24小时内消退,且不留色素沉着。
(二)分类
1.急性荨麻疹:病程≤6周,起病较急,风团持续时间较短,多能找到明确诱因。
2.慢性荨麻疹:病程>6周,风团反复发作,诱因常不明确,部分患者可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四、诊断
主要依据典型临床表现诊断,如突发风团、24小时内消退等。必要时可进行血常规、过敏原检测、自身抗体检测等辅助检查以明确诱因或排除其他疾病。
五、治疗原则
(一)去除诱因
尽可能找到并避免诱发因素,如停止可疑药物、远离过敏原等。
(二)药物治疗
首选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可缓解瘙痒和风团症状。对于病情严重、伴有喉头水肿等情况的患者,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治疗,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患荨麻疹时,需谨慎使用抗组胺药物,优先选择安全性较高的药物,并密切观察皮疹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如出现呼吸急促等严重情况需立即就医。
(二)孕妇
孕妇患荨麻疹时,应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必要时在医生评估后使用相对安全的药物。
(三)老年人
老年人患荨麻疹时,需注意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用药时应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同时关注皮肤干燥等问题,避免过度搔抓导致皮肤破损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