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消化系统症状群分为功能性与器质性两类,功能性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与胃肠动力等相关有相应症状,器质性由消化系统等疾病引发有对应表现,常见原因有饮食、精神心理、疾病、药物因素,风险因素包括年龄、疾病病史、生活方式,诊断方法包含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内镜检查。
一、定义
消化不良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消化系统症状群,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饱胀、早饱、恶心、呕吐等,可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器质性消化不良两类。功能性消化不良无器质性病变基础,器质性消化不良则由消化系统器质性疾病(如胃溃疡、胃炎、胆囊炎等)引发。
二、分类及表现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
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与胃肠动力障碍、内脏高敏感性、精神心理因素等相关,常见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餐后饱胀感、早饱感等,症状可间断或持续存在,不随体位改变明显缓解。
(二)器质性消化不良
由消化系统器质性疾病导致,如胃溃疡患者可表现为与进食相关的规律性上腹痛,胃炎患者可能有上腹部隐痛、腹胀、嗳气等,胆囊炎患者常出现右上腹疼痛并可放射至肩背部,伴恶心、呕吐等症状。
三、常见原因
(一)饮食因素
饮食不规律、进食过多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或暴饮暴食、过度饮酒等,均可刺激胃肠道,引发消化不良。例如,长期高盐高脂饮食可能影响胃肠蠕动功能。
(二)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影响胃肠神经调节,导致胃肠动力紊乱,引发消化不良。研究表明,约半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精神心理障碍。
(三)疾病因素
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胆囊炎、胆石症等可直接导致消化不良症状;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引起的胃轻瘫)也可能影响胃肠功能,引发消化不良。
(四)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可引起消化不良,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可能损伤胃黏膜,导致胃痛、恶心等消化不良表现。
四、风险因素
(一)年龄因素
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胃肠道蠕动减慢,消化酶分泌减少,更易发生消化不良;儿童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若饮食不当或感染等也易出现消化不良。
(二)疾病病史
有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溃疡病等)病史者,或曾有胃肠手术史者,发生消化不良的风险较高。
(三)生活方式
长期熬夜、缺乏运动、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影响胃肠功能,增加消化不良发生几率。
五、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症状特点、持续时间、诱发及缓解因素、既往病史、用药史等。
(二)体格检查
重点检查上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等,初步判断消化系统情况。
(三)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幽门螺杆菌检测等,以排除感染、肝肾功能异常等情况。
(四)影像学及内镜检查
如胃镜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黏膜病变;腹部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发现肝胆胰等器官的器质性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