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感染由缺乏细胞壁的原核微生物肺炎支原体引起肺部及呼吸道感染,秋冬高发,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儿童轻症多为刺激性干咳、低热等,重症有高热等,成人症状多样,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支原体抗体、核酸检测等,儿童需密切观察病情,老年人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有基础疾病者要防控感染,防控需通风、避密集场所等,治疗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并对症支持。
一、定义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部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肺炎支原体是一种缺乏细胞壁的原核微生物,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可在人群中引起散发或小流行。
二、病原体特点
肺炎支原体可黏附于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通过释放毒性物质损伤呼吸道黏膜,引发炎症反应。其感染具有一定季节性,秋冬季节相对高发。
三、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传播,健康人吸入含有肺炎支原体的飞沫后可能被感染,密切接触也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四、临床表现
(一)儿童人群
儿童感染后轻症可表现为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部分可伴有低热;重症可能出现高热、呼吸急促、喘息等,婴幼儿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等表现,少数可合并肺外表现,如皮疹、脑膜炎等。
(二)成人人群
成人感染后症状相对多样,除咳嗽外,可能有发热、头痛、乏力等,部分重症患者也可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表现,肺外表现相对儿童较少见,但也可能累及血液、神经、心血管等系统。
五、诊断方法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比例可能轻度增高。
2.支原体抗体检测:血清支原体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有肺炎支原体感染,IgG抗体阳性提示既往感染或慢性感染。
3.核酸检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的肺炎支原体核酸,可早期快速诊断。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肺炎支原体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密切观察体温、咳嗽及呼吸情况,若出现持续高热、呼吸急促等需及时就医,且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自行滥用药物。
(二)老年人
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可能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且合并基础疾病的风险较高,感染后可能加重基础疾病,因此需加强健康监测,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三)有基础疾病人群
如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者,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可能使基础疾病恶化,需积极防控感染,感染后要密切关注基础疾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七、防控与治疗原则
(一)防控
保持室内通风良好,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
(二)治疗
主要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进行抗感染治疗,但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同时注重对症支持治疗,如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缓解症状,以患者舒适度为标准进行处理,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避免不恰当用药对特殊人群造成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