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食会引发消化系统、口腔及全身相关症状。消化系统方面有腹胀(长期进食过快过饱、胃肠蠕动弱或有基础胃肠疾病易致)、食欲不振(饮食不规律等不良方式或有肝脏等疾病易致)、恶心呕吐(食物堆积过多刺激胃黏膜,进食过多油腻等或有胃食管反流病史易致);口腔有口臭(食物发酵产气反流至口腔,不注意口腔卫生或有口腔疾病病史易致);全身有身体乏力(胃肠消化耗能致供能减少,过度劳累后进食过多或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易致)、低热(机体应对消化不良的轻微炎症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者需谨慎观察)
一、消化系统相关症状
1.腹胀:积食时胃肠道内食物不能及时消化排空,导致气体积聚或食物堆积,引起腹部胀满感。成人可自觉腹部膨隆,用手触摸能感觉到腹部较硬实,尤其是饭后或进食较多食物后腹胀感更明显。从生活方式角度看,若长期进食过快、过饱,或本身胃肠蠕动功能较弱,都容易引发腹胀。对于有基础胃肠疾病病史的人,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积食后腹胀症状可能更易出现且程度可能更重。
2.食欲不振:由于食物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胃肠消化功能受到影响,大脑接收不到正常的饥饿信号,从而表现出不想进食的情况。比如原本到了饭点有明显的饥饿感,但积食时这种饥饿感会减弱甚至消失。生活中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食欲不振的发生风险,而患有肝脏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病史的人,本身基础代谢或消化相关器官功能就有异常,更容易出现食欲不振的积食表现。
3.恶心呕吐:当胃肠道内食物堆积过多,胃内压力升高,刺激胃黏膜,就可能引发恶心,严重时会出现呕吐。呕吐物多为未消化的食物,有酸腐气味。年龄较小的成人可能因为一次性进食过多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而更容易出现恶心呕吐,而有胃食管反流病史的人,积食后更易诱发恶心呕吐症状。
二、口腔相关症状
1.口臭:食物在胃肠道内发酵,产生有异味的气体,这些气体通过食管反流至口腔,导致口臭。例如进食大量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后,若出现积食,很容易出现明显的口臭现象。从生活方式来讲,不注意口腔卫生且有积食情况时,口臭会加重。对于有牙周炎等口腔疾病病史的人,本身口腔环境就较差,再加上积食,口臭问题会更突出。
三、全身相关症状
1.身体乏力:胃肠道消化食物需要消耗能量,积食时胃肠持续处于消化负担较重的状态,身体的能量更多用于胃肠的消化工作,导致供应到全身其他部位的能量相对减少,从而使人感觉身体乏力、疲倦。生活中过度劳累后再进食过多,更容易出现身体乏力的积食伴随症状,而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本身身体代谢就存在问题,积食后身体乏力的感觉可能会更明显。
2.低热:机体在应对积食这种消化不良情况时,可能会出现轻微的炎症反应,从而导致体温轻度升高,一般体温在37.5℃左右。但要注意与其他疾病引起的发热相鉴别。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自身免疫系统较敏感,积食后出现低热的情况需要更谨慎观察,排除其他可能的免疫相关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