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具持续气流受限特征可防可治且气流受限多进行性发展与气道肺组织对有害气体颗粒慢性炎症反应增强相关的疾病,病因包括吸烟、职业粉尘化学物质、空气污染、幼年下呼吸道感染等,症状有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及全身症状,靠肺功能检查结合病史症状诊断,危险因素相关人群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特点,特殊人群儿童需避烟雾、老年人需监测肺功能等、职业暴露人群需执行防护、有病史者需规范管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具有持续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其气流受限多呈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组织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颗粒的慢性炎症反应增强密切相关。
病因因素
吸烟:为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烟草中的焦油、尼古丁等成分可损伤气道上皮细胞,导致气道净化能力下降,诱发炎症反应,长期吸烟显著增加慢阻肺发病风险。
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长期接触职业粉尘(如煤矿粉尘、化工粉尘等)、化学物质(如烟雾、变应原等),可损伤气道黏膜,引发气道慢性炎症,增加患病几率。
空气污染:室外大气污染(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及室内空气污染(如烧柴、燃煤产生的烟尘),其中的有害颗粒和气体可刺激气道,损伤肺组织,促使慢阻肺发生。
幼年时期下呼吸道感染:儿童期患严重下呼吸道感染,可能影响肺的正常发育,成年后易患慢阻肺。
主要症状表现
慢性咳嗽:多为首发症状,初起呈间断性,早晨咳嗽较重,随病情进展,早晚或整日均有咳嗽,但夜间咳嗽通常不显著。
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痰,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可呈脓性痰。
气短或呼吸困难:为慢阻肺标志性症状,早期在劳力时出现,随病情进展,逐渐加重,甚至休息时也感气短。
其他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焦虑等全身表现。
诊断依据
主要依靠肺功能检查,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若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用力肺活量(FVC)<0.70,即可确定存在持续气流受限,结合病史、症状等可明确诊断慢阻肺。
危险因素相关人群特点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肺功能逐渐减退,老年人患慢阻肺风险相对较高,且病情进展可能更快。
性别:男性因吸烟等因素,患病风险通常高于女性,但女性患者需关注生理特点及激素等对病情的影响。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人群、长期接触职业粉尘或污染环境的人群,患病风险显著升高。
病史:有慢阻肺家族史者,患病风险可能增加;幼年有下呼吸道感染病史者,成年后患慢阻肺可能性增大。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应避免暴露于烟雾环境(如二手烟),减少未来患慢阻肺风险,家长需严格管控室内外吸烟行为。
老年人:需密切监测肺功能变化,加强病情管理,预防急性加重,生活中注意保暖,减少呼吸道感染诱因。
职业暴露人群:如矿工、化工工人等,应严格执行职业防护措施,佩戴合适防护用具,降低粉尘等吸入风险。
有慢阻肺病史者:需长期规范管理,遵循医嘱用药,定期复诊,避免接触有害因素,预防病情急性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