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分为急性(持续时间<周)、亚急性(3~8周)及慢性(持续时间>8周),常见病因有呼吸道感染、气道异物、过敏因素、胃食管反流,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非药物干预有一般护理、体位调整、儿童特殊护理,特殊人群中儿童需注意严重情况及避免盲目用镇咳药,老年人需评估基础病,孕妇谨慎用药优先调整生活方式。
一、咳嗽的定义与分类
咳嗽是因气管、支气管黏膜或胸膜受炎症、异物、物理或化学性刺激而引发的呼吸道常见反射性防御动作,可分为急性咳嗽(持续时间<3周)、亚急性咳嗽(3~8周)及慢性咳嗽(持续时间>8周)。
二、常见病因
1.呼吸道感染:如病毒性感冒、细菌性肺炎等,病原体刺激呼吸道黏膜引发咳嗽,常伴发热、咳痰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变化或病原体特异性检测阳性。
2.气道异物:多见于儿童,异物吸入后刺激气道引起咳嗽,可伴呼吸困难、喘鸣等,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CT)可辅助诊断。
3.过敏因素: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可致咳嗽,多有过敏史,变应原检测可呈阳性,肺功能检查(如支气管舒张试验、激发试验)有助于诊断哮喘相关性咳嗽。
4.胃食管反流:胃酸反流刺激食管上段黏膜引发咳嗽,常伴反酸、烧心等症状,24小时食管pH监测可明确反流情况。
三、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询问咳嗽持续时间、性质(干咳或咳痰)、伴随症状(发热、胸痛、喘息等)、既往病史(过敏史、呼吸系统疾病史、消化系统疾病史等)及接触史(职业接触、过敏原接触等)。
2.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肺部呼吸音、有无啰音,以及腹部体征等,初步判断病变部位及性质。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提示感染类型;病原体检测(如病毒核酸检测、痰培养等)明确感染病原体;过敏原检测协助判断过敏因素。
4.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可初步筛查肺部病变;胸部CT对肺部细微病变、气道异物等诊断价值更高。
四、非药物干预措施
1.一般护理:多饮水保持呼吸道湿润,利于痰液稀释;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湿度适宜(40%~60%),避免接触烟雾、粉尘等刺激性气体。
2.体位调整:胃食管反流引发的咳嗽,睡眠时可适当抬高床头,睡前2~3小时避免进食。
3.儿童特殊护理:婴儿咳嗽需密切观察呼吸情况,避免仰卧时痰液阻塞气道,可采用拍背辅助排痰,但力度需适中;儿童非感染性咳嗽优先通过环境调整等非药物方式缓解,避免盲目使用镇咳药。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婴儿咳嗽可能提示肺炎、气道异物等严重情况,需及时就医,避免自行使用成人镇咳药;学龄儿童咳嗽若与过敏相关,应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遵医嘱规范使用抗过敏药物。
2.老年人:咳嗽可能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功能不全等多种慢性病相关,需全面评估基础疾病,排查多因素病因,治疗时兼顾原发病与咳嗽症状。
3.孕妇:咳嗽需谨慎用药,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干预措施,如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缓解症状,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安全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