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分为炎症性胃病,其中急性胃炎由应激等引起胃黏膜急性炎症反应;慢性胃炎包括无萎缩性改变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与Hp感染等相关)和有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分多灶萎缩性与自身免疫性胃炎,有消化不良等表现及癌变风险);溃疡类胃病有胃溃疡(多在胃角和胃窦小弯,因胃酸等致、进食后痛)和十二指肠溃疡(好发球部,因胃酸等致、空腹痛进食缓);功能性胃病是有持续或反复发作上腹部不适等无器质性病变与胃肠动力等相关;肿瘤性胃病有具癌变潜能的胃息肉和与多种因素相关的胃癌;其他特殊类型胃病的胃食管反流病是胃内容物反流致烧心等且肥胖等增风险。
一、炎症性胃病
(一)急性胃炎
多由应激因素(如严重创伤、大手术、重度感染等)、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酒精刺激或误食腐蚀性物质等引起,胃黏膜出现急性炎症反应,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等,起病较急。
(二)慢性胃炎
1.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黏膜无萎缩性改变,主要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可能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不良饮食习惯等相关,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可有上腹隐痛、饱胀等。
2.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出现萎缩性改变,分为多灶萎缩性胃炎和自身免疫性胃炎,多灶萎缩性胃炎常与Hp感染有关,自身免疫性胃炎则与自身免疫机制相关,患者可能有消化不良、贫血等表现,且存在一定癌变风险。
二、溃疡类胃病
(一)胃溃疡
多发生在胃角和胃窦小弯,主要因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而形成溃疡,与Hp感染、胃酸分泌过多、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因素有关,表现为周期性上腹部疼痛,疼痛多在进食后发作。
(二)十二指肠溃疡
好发于十二指肠球部,主要是胃酸分泌过多导致十二指肠黏膜被侵蚀,Hp感染是重要病因之一,表现为空腹疼痛,进食后可缓解,有周期性发作特点。
三、功能性胃病
主要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不适症状,如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等,但经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可能与胃肠动力障碍、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如儿童可能因饮食不规律、学习压力等诱发,老年人可能因胃肠功能减退及情绪因素影响发病。
四、肿瘤性胃病
(一)胃息肉
分为腺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等,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癌变潜能,增生性息肉多与炎症刺激相关,部分胃息肉患者无明显症状,较大息肉可能引起上腹部不适、出血等表现。
(二)胃癌
是恶性肿瘤,与Hp感染、遗传因素、长期不良饮食(如高盐饮食、吸烟等)、慢性萎缩性胃炎等多种因素相关,早期多无明显症状,进展期可出现腹痛、消瘦、黑便等表现,不同年龄发病风险不同,老年人相对更易患胃癌,需重视早期筛查。
五、其他特殊类型胃病
(一)胃食管反流病
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烧心、反酸等症状,还可能导致食管外并发症,如咳嗽、哮喘等,肥胖、妊娠、长期饮酒等因素可增加发病风险,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能患病,儿童胃食管反流可能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发育不完善等有关,需注意避免过度喂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