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毒属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呈子弹状,核心为单股负链RNA,有脂蛋白包膜和糖蛋白刺突,易侵犯神经组织;传播途径主要是动物咬伤等,还有罕见的呼吸道气溶胶、器官移植传播;致病机制是先在伤口局部增殖,再向中枢神经系统进犯,后侵入各组织器官;感染后临床表现分前驱期(类似感冒等)、兴奋期(高度兴奋、恐水怕风等)、麻痹期(迟缓性瘫痪等);特殊人群中儿童易感染且病情发展快,老年人免疫力低病情重,孕妇需权衡母婴安全处理相关情况。
一、狂犬病毒的基本特性
狂犬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病毒颗粒呈子弹状,核心为单股负链RNA,外有脂蛋白包膜,包膜上有糖蛋白刺突,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这使得病毒易于侵犯神经组织。
二、狂犬病毒的传播途径
1.动物传播:主要通过带病毒动物的咬伤、抓伤传播,病毒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例如,被感染狂犬病毒的狗、猫等动物咬伤后,病毒就有可能进入人体引发感染。此外,宰杀感染动物、破损皮肤接触动物唾液等也可能导致感染。
2.其他传播方式:在罕见情况下,也可通过呼吸道气溶胶传播,比如在蝙蝠群居的洞穴中,空气中的狂犬病毒气溶胶可能被人吸入而感染;还可通过角膜移植等器官移植传播,但这种情况极为少见。
三、狂犬病毒的致病机制
狂犬病毒感染人体后,首先在伤口局部肌肉细胞中少量增殖,然后沿周围传入神经迅速向中枢神经系统进犯,主要侵犯大脑和小脑等处的神经细胞。病毒在神经细胞内大量复制,导致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等病理改变,随后又可从中枢神经系统沿传出神经侵入各组织器官,尤其是唾液腺、舌部味蕾、嗅神经上皮等部位,使得这些部位也含有病毒,当患者唾液排出时可传播病毒。
四、感染狂犬病毒后的临床表现
1.前驱期:一般持续2-4天,患者常有低热、倦怠、头痛、恶心、全身不适等症状,酷似“感冒”,继而对痛、声、光、风等刺激开始敏感,并有咽喉紧缩感。
2.兴奋期:患者逐渐进入高度兴奋状态,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惧,恐水、怕风是本病的典型特征,但也有部分患者并不出现典型的恐水症状,而表现为咽部肌肉痉挛、流涎、吐沫等。患者体温常升高(38-40℃),神志多清楚,可出现幻听、幻视等。
3.麻痹期:痉挛停止,患者逐渐安静,但出现迟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为多见。可迅速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五、特殊人群感染狂犬病毒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活泼好动,与动物接触机会相对较多,一旦被动物咬伤等情况更易感染狂犬病毒。儿童感染后病情发展可能较快,家长需格外注意,一旦儿童被可疑动物咬伤,应立即带儿童就医处理伤口并规范接种狂犬疫苗等。
2.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狂犬病毒后病情可能较重,且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处理伤口和接种疫苗等方面需要更加谨慎,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变化。
3.孕妇:孕妇感染狂犬病毒后,不仅要考虑自身病情,还需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在处理伤口和接种疫苗时,要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权衡利弊,确保母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