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细胞病毒感染主要由人巨细胞病毒引起,传播途径包括先天性传播(孕妇感染可通过胎盘致胎儿发育异常等)、围生期传播(分娩时胎儿接触母亲分泌物或血液感染)、产后密切接触传播(通过唾液等体液)、输血及器官移植传播(输入或移植含病毒的相关物质);人群易感性方面,儿童因免疫系统不完善易高发,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感染后症状严重,孕妇感染易通过胎盘影响胎儿。
传播途径方面
先天性传播:孕妇若感染巨细胞病毒,病毒可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孕期不同阶段感染对胎儿影响有差异,孕早期感染可能导致胎儿发育异常,如流产、死胎等;孕中晚期感染也可能使胎儿出现生长受限、智力低下、听力障碍等问题,这与病毒在胎盘组织中复制,影响胎盘功能,进而干扰胎儿营养供应和正常发育有关。
围生期传播:在分娩过程中,胎儿接触含有巨细胞病毒的母亲宫颈分泌物或血液而感染。对于新生儿来说,这是较为常见的感染途径之一,可导致新生儿出现巨细胞病毒肝炎、肺炎等疾病,影响新生儿的健康,因为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病毒的清除能力较弱。
Postnataltransmission: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比如唾液、尿液、乳汁等。在日常生活中,密切接触的家庭环境中,如照顾者与儿童之间,儿童之间的玩耍等情况,都可能通过这些体液传播病毒。对于婴幼儿,尤其是免疫功能相对低下的婴儿,更容易通过这种密切接触感染巨细胞病毒。比如在托幼机构等集体环境中,儿童之间的密切接触增加了病毒传播的机会。
输血及器官移植传播:输入含有巨细胞病毒的血液或接受含有巨细胞病毒的器官、骨髓移植等,也可引起感染。在医疗输血和器官移植操作中,如果血液或器官筛查不严格,就可能将巨细胞病毒带入受血者或受移植者体内。对于本身免疫功能因疾病(如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或治疗(如器官移植后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而受到抑制的人群,感染巨细胞病毒后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无法有效控制病毒的复制。
人群易感性方面
儿童: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对巨细胞病毒的抵抗力较弱,是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高发人群。低龄儿童在集体生活环境中,如幼儿园等,容易通过密切接触等方式感染巨细胞病毒。而且儿童感染后症状表现多样,部分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可能出现发热、肝脾肿大、皮疹等表现。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包括艾滋病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如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如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等。这些人群由于自身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机体对巨细胞病毒的清除能力下降,感染巨细胞病毒后容易导致病毒在体内持续复制,引发严重的临床症状,如巨细胞病毒肺炎、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等,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孕妇:孕妇在孕期感染巨细胞病毒的风险相对较高,一旦感染,除了自身可能出现轻微的类似感冒样症状外,更重要的是可能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对胎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孕妇在孕期需要特别注意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