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等多种细胞及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致气道高反应性引发反复发作喘息等症状,发病机制为过敏原激活辅助性T细胞2释放细胞因子使B细胞产IgE,再次接触过敏原触发细胞释放炎症介质致气道病理改变,临床表现有发作性呼气性呼吸困难等,诊断靠病史症状、肺功能检查及过敏原检测,治疗包括避免过敏原和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预防涉及环境管理等,特殊人群儿童、孕妇、老年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定义
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此炎症引发气道高反应性,致使患者出现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症状多在夜间或凌晨发作或加重,且具有可逆性气流受限特点。
二、发病机制
1.免疫反应介导:过敏原进入机体后,激活辅助性T细胞2(Th2),Th2释放细胞因子,促使B细胞产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gE),IgE结合于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过敏原与细胞表面IgE结合,触发细胞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症介质,引发气道炎症、黏液分泌增多、气道平滑肌收缩等病理改变。
三、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持续数小时至数天,经治疗或自行缓解;部分患者以咳嗽为唯一症状,即咳嗽变异性哮喘;还有胸闷变异性哮喘,主要表现为胸闷。
四、诊断
1.病史与症状:依据患者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等典型症状及病史。2.肺功能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若提示FEV(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增加≥12%且绝对值增加≥200ml,或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支持哮喘诊断。3.过敏原检测:通过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明确患者过敏原,有助于避免接触过敏原进行预防。
五、治疗
1.避免接触过敏原:识别并规避已知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2.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为控制气道炎症的主要药物,如布地奈德等。
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等,可缓解支气管痉挛。
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钠等,能减轻气道炎症。
六、预防
1.环境管理: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定期清扫灰尘,使用防螨用品,减少花粉接触等。2.增强体质:适度进行有氧运动,提升机体免疫力,但需避免在过敏原浓度高的时段剧烈运动。3.定期监测:定期检测肺功能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需特别关注药物选择,避免使用不适合低龄儿童的药物,密切留意其生长发育情况,因哮喘治疗药物可能对儿童生长有一定影响,日常应避免接触儿童易过敏的物质,如某些食物过敏原等。2.孕妇患者:用药需谨慎,部分哮喘治疗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应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治疗方案,同时注意避免接触孕期易诱发哮喘发作的因素。3.老年患者:要注重药物不良反应,因其多系统功能减退,需警惕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可能引发的骨质疏松、感染等不良反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