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诊断包括临床表现有突然发热伴畏寒等全身中毒症状、咽痛吞咽痛且咽部扁桃体充血有渗出物、1-2天出现始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的弥漫性充血性针尖大小皮疹及后续草莓舌杨梅舌和退疹后脱皮,实验室检查见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咽拭子或脓液培养可分离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治疗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者用大环内酯类疗程约十天,一般治疗需隔离休息、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特殊人群中婴幼儿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谨慎用药,青霉素过敏患儿要告知过敏史选药并观察反应,有基础疾病患儿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选抗生素并监测。
一、诊断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多为突然发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8~40℃,伴有畏寒等全身中毒症状。2.咽峡炎:表现为咽痛、吞咽痛,咽部及扁桃体充血明显,表面可见灰白色或黄白色渗出物,易拭去。3.皮疹:发病后1~2天出现皮疹,始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迅速蔓延至全身,为弥漫性充血性针尖大小丘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疹间无正常皮肤,称为“猩红热样皮疹”。病情严重时可有出血性皮疹。发病2~3天后舌乳头红肿突出,称“草莓舌”,4~5天后舌苔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称“杨梅舌”。退疹后1周左右开始脱皮,脱皮程度不一,轻者为糠屑样,重者可呈大片状脱皮。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一般可达(10~2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伴有核左移及中毒颗粒。2.咽拭子或脓液培养:可分离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是确诊猩红热的重要依据。
二、治疗
(一)抗生素治疗
首选青霉素类药物,如青霉素G,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生素治疗疗程一般为10天左右,需足量足疗程使用以彻底清除链球菌,防止并发症发生。
(二)一般治疗
1.隔离休息:患儿需隔离至症状消失、咽拭子培养链球菌阴性为止,一般不少于7天,避免交叉感染。让患儿多休息,保证充足睡眠,以利于身体恢复。2.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或复方硼砂溶液漱口,减少口腔细菌滋生,缓解咽痛症状。3.皮肤护理:注意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疹处,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脱皮时不可强行撕扯,让其自然脱落,以免引起皮肤损伤。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婴幼儿
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猩红热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密切观察体温、精神状态、皮疹变化等情况,一旦出现病情加重迹象(如高热不退、呼吸急促、抽搐等),应立即就医。同时,婴幼儿用药需格外谨慎,严格遵循医生指导,避免自行用药。
(二)青霉素过敏患儿
有青霉素过敏史的患儿在选择替代抗生素时,需告知医生过敏史,医生会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大环内酯类等抗生素,并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有无过敏症状复发、胃肠道不适等情况,确保用药安全。
(三)有基础疾病患儿
若患儿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脏病、肾脏病等),治疗猩红热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选择对基础疾病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并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监测,防止猩红热诱发基础疾病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