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发急性期可致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等并发症远期可出现风湿性心脏病、慢性肾小球肾炎、舞蹈病等后遗症儿童及有基础疾病者需特殊关注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及流行期注意卫生是预防后遗症关键。
一、猩红热急性期相关并发症
猩红热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急性期可能引发并发症。例如,风湿热是常见并发症之一,多在猩红热后2-3周出现,由链球菌感染后引发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可累及心脏(如心肌炎、心内膜炎等)、关节(出现游走性多关节炎)等,其机制与链球菌抗原与人体组织抗原相似,引发交叉免疫反应有关;急性肾小球肾炎多在猩红热后1-3周发病,是由于链球菌感染后机体产生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肾小球炎症,临床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等。
二、猩红热远期可能出现的后遗症
1.风湿性心脏病:若风湿热未得到有效控制,长期可导致风湿性心脏病,出现心脏瓣膜病变,如二尖瓣、主动脉瓣受损,影响心脏正常结构和功能,表现为心悸、气短等,严重时可影响心脏泵血功能,甚至危及生命,其发生与链球菌反复感染引发持续免疫反应,逐渐损伤心脏瓣膜结构相关。
2.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若治疗不彻底或病情迁延,可能转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出现蛋白尿、血尿反复存在,肾功能逐渐减退,病程较长,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病理基础是肾小球长期存在炎症损伤,导致肾小球结构和功能持续异常。
3.舞蹈病:较少见的远期后遗症,多发生于儿童,表现为不自主、无目的的快速运动,如面部肌肉抽动、肢体舞蹈样动作等,机制可能与链球菌感染后引发的神经系统免疫反应有关,导致基底核功能紊乱。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群体
儿童患猩红热后更易出现后遗症,需特别关注。家长应密切观察儿童在猩红热恢复期的症状,如有无关节疼痛、水肿、异常不自主运动等表现,一旦出现应及时就医。同时,儿童患病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需保证充足营养摄入,如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以促进身体恢复,降低后遗症发生风险,且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优先选择安全有效的非药物干预基础上,根据病情谨慎用药,避免因用药不当加重病情或引发其他问题。
有基础疾病人群
本身患有心脏、肾脏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猩红热后,发生后遗症的风险更高。这类人群感染猩红热后应积极配合治疗,严格遵循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密切监测心脏、肾脏等相关指标,如心电图、尿常规等,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控制基础疾病与猩红热感染的相互影响,降低后遗症发生几率。
四、预防猩红热后遗症的关键措施
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是预防猩红热后遗症的关键。一旦出现发热、咽痛、草莓舌等猩红热典型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链球菌相关检查(如咽拭子培养等),明确诊断后尽早使用青霉素等敏感抗生素治疗,足疗程用药以彻底清除链球菌感染,减少因感染持续引发免疫反应导致后遗症的风险。同时,在猩红热流行期间,避免儿童前往人员密集场所,注意个人卫生,如勤洗手等,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从而间接预防后遗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