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积水穿刺包括穿刺前准备、操作过程、穿刺后处理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穿刺前要评估患者一般情况与影像学,准备无菌环境器械;操作时定位穿刺点、消毒麻醉后进针抽吸;穿刺后要处理标本、观察患者及护理穿刺部位;儿童、老年及凝血功能异常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肺积水穿刺前准备
1.患者评估
一般情况:需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生命体征的正常范围有所不同,如儿童的心率、呼吸频率较成人快。同时要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若有凝血功能障碍则穿刺风险较高。
影像学检查:通过胸部X线、CT等检查明确肺积水的量、部位等情况,胸部CT能更清晰地显示肺部与胸腔的结构关系,有助于精准定位穿刺点。
2.环境与器械准备
操作应在无菌环境下进行,准备好穿刺包,内含穿刺针、注射器等器械,确保器械消毒合格。
二、肺积水穿刺操作过程
1.定位穿刺点
一般选择胸部叩诊实音最明显处作为穿刺点,通常取肩胛线或腋后线第7-8肋间;有时也可选择腋中线第6-7肋间或腋前线第5肋间,但需依据影像学定位来精确确定。
2.消毒与麻醉
用碘伏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范围要足够大。然后用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从皮肤至胸膜壁层逐层注射,保证麻醉充分,以减轻患者穿刺时的疼痛。
3.穿刺进针
术者持穿刺针沿麻醉部位缓慢进针,当针尖穿过胸膜时,可感到阻力突然消失,此时连接注射器进行抽吸,抽取肺积水。在进针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若患者出现头晕、心悸等不适,应立即停止进针。
三、穿刺后处理
1.标本处理
抽取的肺积水标本要及时送检,进行常规检查、生化检查、病原学检查等,以明确肺积水的性质,如判断是渗出液还是漏出液等,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2.患者观察
穿刺后要让患者卧床休息,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等变化,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出血、气胸等并发症。一般需观察数小时,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加重、胸痛剧烈等情况,要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3.穿刺部位护理
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避免沾水,防止感染。若穿刺部位有敷料覆盖,要定期观察敷料情况,如有渗血、渗液要及时更换敷料。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肺积水穿刺时需更加谨慎,由于儿童的胸廓等结构与成人不同,在定位穿刺点时要格外精准。同时要安抚儿童情绪,尽量减少其不配合带来的操作风险。要密切观察儿童穿刺后的反应,因为儿童对不适的表达可能不明确,需关注其呼吸、面色等情况。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如心肺功能不全等。在穿刺前要充分评估其心、肺功能状态,穿刺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防止因穿刺操作导致心肺功能进一步恶化。穿刺后要加强对老年患者的护理,注意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因为老年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
3.凝血功能异常患者
此类患者肺积水穿刺风险较高,穿刺前要与血液科等相关科室会诊,评估凝血功能异常的程度及穿刺的必要性和风险。穿刺后要密切观察穿刺部位的出血情况,延长压迫止血时间,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