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形红斑和紫癜的区别
多形红斑是具靶形或虹膜状红斑等表现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可累及黏膜,春秋季好发、病情轻重不一,病因与感染、药物等过敏相关,血常规无特异性改变;紫癜是红细胞渗出皮肤黏膜下的瘀点瘀斑,因血管、血小板等因素致病因不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常规见血小板减少,血管性紫癜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等,特殊人群中儿童、女性、老年各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差异
多形红斑是一种以靶形或虹膜状红斑为典型表现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可累及皮肤及黏膜;紫癜是红细胞自血管内渗出至皮肤、黏膜下形成的瘀点或瘀斑,其发生与血管因素、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等相关。
二、临床表现区别
1.多形红斑
好发于春秋季,皮损形态多样,常见红斑、丘疹、水疱等,典型表现为靶形红斑(中央为水疱或坏死,周围绕以红斑,形似靶心),可累及口腔、眼等黏膜部位,出现黏膜充血、糜烂等。
病情轻重不一,轻症可局限于皮肤,重症可伴发热、关节痛等全身症状。
2.紫癜
皮损为瘀点或瘀斑,大小不等,不隆起于皮肤表面,压之不褪色,好发于四肢伸侧及臀部等部位。根据病因不同表现有差异,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除皮肤紫癜外,可伴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血管性紫癜常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或脆性增加引起,除紫癜外,可能有皮肤粗糙、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等表现。
三、病因差异
1.多形红斑
可能与感染因素相关,如单纯疱疹病毒、支原体等感染;也可由药物(如磺胺类、解热镇痛药等)、食物、接触物等过敏引起。
2.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因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破坏过多(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消耗过多(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由血管因素(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凝血因子异常(如血友病)等引起。
四、实验室检查区别
1.多形红斑
血常规一般无特异性改变,若为感染诱发,可能有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等感染指标异常。
2.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常规可见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血管性紫癜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常呈阳性,凝血功能检查可正常或有异常(如凝血因子缺乏时凝血时间延长等);凝血因子异常引起的紫癜则有相应凝血因子活性降低等实验室表现。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多形红斑儿童患者需留意是否有感染诱因,如疱疹病毒感染,应注意皮肤黏膜护理,避免搔抓导致继发感染;紫癜儿童若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需警惕自发性出血风险,尤其颅内出血等严重情况,日常活动需注意安全,避免碰撞;血管性紫癜儿童如过敏性紫癜,需关注是否有消化道、关节等累及表现,及时就医评估。
女性:多形红斑女性患者需注意药物或化妆品等接触可能,经期激素变化可能影响病情;紫癜女性需考虑月经期间凝血状态及血小板情况对紫癜表现的影响,如月经量过多可能加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情。
老年人群:多形红斑老年患者感染风险相对较高,需关注基础疾病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紫癜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血管性紫癜发生率可能增加,同时需注意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对凝血功能及血管状态的影响,用药需谨慎评估药物相互作用及对凝血等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