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是多发生于2岁以下儿童由多种病因引起以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为特征的消化道综合征病因分感染性因素(含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与非感染性因素(含饮食、气候因素)临床表现有一般表现、不同程度脱水表现及电解质紊乱表现诊断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大便常规等辅助检查明确治疗包括调整饮食、预防纠正脱水、合理药物治疗预防需注意饮食卫生、合理喂养、加强护理特殊人群要注意婴儿红臀、补液及喂养相关卫生。
一、定义
小儿腹泻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的消化道综合征,多发生于2岁以下儿童。
二、病因分类
(一)感染性因素
1.病毒感染:常见轮状病毒等,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多在秋冬季流行,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引起肠道黏膜损伤导致腹泻。
2.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等,常因食入被污染食物引发,细菌可释放毒素或直接侵袭肠道黏膜致病。
3.寄生虫感染:如蓝氏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等,较少见,可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
(二)非感染性因素
1.饮食因素:喂养不当是常见原因,如过早添加辅食、饮食成分改变、食量过多或过少等,均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导致腹泻。
2.气候因素: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等,都可能诱发小儿腹泻。
三、临床表现
(一)一般表现
主要为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可为稀便、水样便、黏液脓血便等,常伴有呕吐,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发热、精神萎靡等。
(二)不同程度脱水表现
轻度脱水可表现为尿量稍减少、精神稍差;中度脱水有尿量明显减少、皮肤干燥、弹性差、眼眶及前囟凹陷等;重度脱水可出现无尿、精神极度萎靡、休克等表现。
(三)电解质紊乱表现
常见低钠、低钾等,低钠时可有嗜睡、惊厥等,低钾时表现为精神萎靡、腹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四、诊断要点
结合患儿病史(如喂养史、不洁饮食史等)、临床表现(腹泻及相关伴随症状),辅助大便常规、大便病原学检测(如病毒抗原检测、细菌培养等)明确病因及病情严重程度。
五、治疗原则
(一)调整饮食
继续合理喂养,以满足生理需要,促进恢复,呕吐严重者可暂禁食4-6小时(不禁水)。
(二)预防和纠正脱水
根据脱水程度选择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三)药物治疗
合理选用微生态调节剂(如双歧杆菌等)以调节肠道菌群,必要时使用肠黏膜保护剂等,避免滥用抗生素(仅细菌感染明确时可选用敏感抗生素)。
六、预防措施
(一)饮食卫生
注意食品新鲜、清洁,奶瓶等餐具要定期消毒,教育儿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
(二)合理喂养
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应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避免在小儿不适时添加新辅食。
(三)加强护理
注意气候变化时小儿腹部保暖,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防止红臀发生。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皮肤娇嫩,腹泻时大便刺激易致红臀,需及时更换尿布,用温水清洗臀部并保持干燥;补液时要严格遵循补液原则,控制补液速度和量,避免发生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对于小婴儿,应特别注意喂养过程中的卫生及喂养量的适宜,避免因喂养不当加重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