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肿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要组成部分,病因包括吸烟、空气污染、职业粉尘化学物质、感染,症状早期剧烈活动时气短,典型为逐渐加重呼吸困难伴咳嗽咳痰,诊断靠胸部X线、CT及肺功能检查(FEV/FVC<70%),治疗有避免危险因素、药物、康复、手术,特殊人群中老年人需防寒保暖运动,儿童防接触刺激尽早就诊,女性妊娠哺乳期用药谨慎。
一、定义
肺气肿是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导致肺容积增大,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属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病因
1.吸烟: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损伤气道黏膜,引起气道炎症和纤毛功能障碍,逐步引发肺气肿,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患病风险越高。
2.空气污染:长期暴露于工业废气、雾霾等污染环境中,空气中的有害颗粒和气体可损伤气道,增加肺气肿发病几率。
3.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长期接触职业性粉尘(如煤矿粉尘、石棉尘等)或化学物质(如臭氧、二氧化硫等),可损伤气道和肺组织,诱发肺气肿。
4.感染:反复的呼吸道病毒、细菌感染可损伤气道上皮,引发炎症反应,促进肺气肿的发生发展,儿童时期严重的呼吸道感染可能与成年后肺气肿的发生相关。
三、症状
1.早期症状:初期可无明显症状,仅在剧烈活动时出现气短,易被忽视。
2.典型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出现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最初在劳力时感气短,后续休息时也可出现气短,同时可能伴有咳嗽、咳痰,咳嗽多为间断性,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痰,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且呈脓性。
四、诊断
1.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可见胸廓扩张、肋间隙增宽、肺纹理减少等;胸部CT能更清晰显示肺气肿的范围和程度,有助于鉴别其他肺部疾病。
2.肺功能检查:是诊断肺气肿的金标准,表现为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占用力肺活量(FVC)的百分比(FEV/FVC)<70%,提示存在持续气流受限,且不完全可逆。
五、治疗
1.避免危险因素:首要措施是戒烟,远离空气污染、职业性有害因素等,减少对气道和肺组织的进一步损伤。
2.药物治疗: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等)缓解气道痉挛,改善呼吸困难;对于存在慢性支气管炎、反复感染的患者,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抗炎药物,但需遵循医嘱。
3.康复治疗:包括呼吸训练(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运动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改善呼吸功能和提高机体耐力。
4.手术治疗:对于极重度肺气肿患者,经评估符合条件时可考虑肺减容术等手术方式,但手术有一定适应证和风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需注意防寒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一旦发生感染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日常可适度进行低强度运动,维持肺功能。
2.儿童:儿童肺气肿较少见,多与先天性肺发育异常、严重呼吸道感染等有关,家长需注意避免儿童接触过敏原和刺激性物质,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若儿童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应尽早就诊,明确病因并规范治疗。
3.女性患者:妊娠或哺乳期肺气肿患者用药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或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注意休息和营养支持,保障自身和胎儿/婴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