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是胃肠道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形成的慢性溃疡常见于胃角胃窦小弯及十二指肠球部胃溃疡由胃黏膜防御修复机制减弱等致十二指肠溃疡与胃酸分泌过多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发病机制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破坏黏膜屏障、胃酸分泌过多自身消化及黏膜防御修复机制减弱临床表现有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胃溃疡多餐后痛十二指肠溃疡多空腹痛或夜间痛伴反酸等不典型表现有老年人症状不典型儿童可现严重表现危险因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因素、胃酸分泌过多、遗传及不良生活方式诊断靠胃镜检查及幽门螺杆菌检测特殊人群儿童需防滥用伤胃药老人防忽视并发症女性需调情绪保健康生活方式。
一、定义
消化性溃疡是指胃肠道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而形成的慢性溃疡,可发生于食管、胃、十二指肠,其中以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最为常见。
二、常见类型
1.胃溃疡:好发于胃角和胃窦小弯,多由胃黏膜防御修复机制减弱及胃酸侵袭等因素导致。
2.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十二指肠球部,主要与胃酸分泌过多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密切相关。
三、发病机制
1.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病因,约90%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左右的胃溃疡由Hp感染引起,Hp可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
2.胃酸分泌过多: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自身消化是溃疡形成的直接原因,当胃酸分泌过多超过黏膜防御能力时易引发溃疡。
3.黏膜防御修复机制减弱:如胃黏膜屏障受损、黏液分泌减少等,使黏膜易受胃酸和胃蛋白酶侵蚀。
四、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胃溃疡多表现为餐后痛(进食后约1小时疼痛发作,1-2小时后缓解),十二指肠溃疡多为空腹痛或夜间痛(进食后缓解),还可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
2.不典型表现: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症状常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上腹不适、食欲减退等;儿童消化性溃疡相对少见,可出现呕吐、黑便甚至穿孔等严重表现。
五、危险因素
1.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最主要危险因素,人群中Hp感染率较高,增加溃疡发生风险。
2.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等,可损伤胃十二指肠黏膜,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黏膜防御功能。
3.胃酸分泌过多:如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等疾病可致胃酸异常分泌,易引发溃疡。
4.遗传因素: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
5.生活方式:长期精神压力大、吸烟、酗酒、饮食不规律(如暴饮暴食、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可增加发病风险。
六、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消化性溃疡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溃疡部位、大小、形态,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排除恶性病变。
2.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等方法,明确是否存在Hp感染,因Hp感染是重要病因,检测结果对治疗方案制定至关重要。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消化性溃疡相对少见,若出现反复呕吐、黑便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儿童发病可能与感染、药物等因素相关,应避免滥用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消化性溃疡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易忽视,需警惕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等),应定期体检,关注胃部症状变化。
3.女性:女性发病可能与激素水平、精神压力等因素有关,需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健康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