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性肺气肿是终末细支气管远端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等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且伴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主要与长期慢性气道炎症相关,其预防需避免吸烟及减少烟雾暴露、减少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积极防治呼吸道感染、开展呼吸功能锻炼、维持合理营养状态并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一、阻塞性肺气肿定义
阻塞性肺气肿是一种以终末细支气管远端(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且伴有气道壁破坏为特征的病理状态。其发生主要与长期慢性气道炎症相关,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因气道反复炎症刺激,导致气道狭窄、气流受限,进而引起肺泡过度充气扩张及肺泡壁破坏,最终发展为阻塞性肺气肿。该病症可导致患者肺功能进行性下降,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二、阻塞性肺气肿预防
(一)避免吸烟及减少烟雾暴露
吸烟是引发阻塞性肺气肿的首要高危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损伤气道上皮细胞,引发气道炎症,促使黏液分泌增加,导致气道狭窄。因此,应劝导吸烟者戒烟,同时避免暴露于二手烟环境中。对于长期处于烟雾环境工作的人群,需加强防护措施,如佩戴专业防护口罩等,以降低烟雾对气道的损伤风险。
(二)减少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
在职业环境中,若存在粉尘、化学烟雾等有害颗粒或气体,长期接触会损伤气道黏膜,诱发炎症反应,增加阻塞性肺气肿发生风险。例如从事煤矿开采、化工生产等工作的人群,应严格遵循职业防护规范,佩戴符合标准的防护用具,如防尘口罩、防毒面具等,最大程度减少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气道的侵害。
(三)积极防治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感染是诱发阻塞性肺气肿急性加重的重要原因。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可加重气道炎症,导致气道分泌物增多、气道狭窄进一步加重。因此,应注意保暖,根据季节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在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场所;一旦发生呼吸道感染,应及时就医,规范治疗,缩短感染病程,降低对气道的损伤。同时,可通过适度运动、合理饮食等方式增强自身免疫力,减少感染发生几率。
(四)开展呼吸功能锻炼
适当的呼吸功能锻炼有助于改善肺功能,增强呼吸肌力量,预防阻塞性肺气肿进展。常见的呼吸功能锻炼包括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腹式呼吸时,患者可平卧或坐位,一手放于胸部,一手放于腹部,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下陷,每次练习10-15分钟,每日2-3次;缩唇呼吸是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然后缩唇缓慢呼气,呼气时间为吸气时间的2倍左右,频率适中,长期坚持有助于改善通气功能。
(五)维持合理营养状态
合理的饮食对于维持机体正常免疫功能及肺功能至关重要。应保证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以增强身体抵抗力,维持气道黏膜的正常功能。避免过度摄入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防加重气道炎症反应。
(六)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对于有长期吸烟史、职业暴露史或慢性呼吸道疾病病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CT等)及肺功能检测,以便早期发现气道结构及功能的异常变化,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延缓阻塞性肺气肿的进展。例如通过定期肺功能检查,若发现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等指标逐渐下降,可早期进行针对性干预,如调整生活方式、药物干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