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性胃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还有针对儿童、老年、女性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以及复查随访。一般治疗有生活方式调整(饮食、作息)、戒烟限酒;药物治疗包括抑制胃酸分泌的质子泵抑制剂、H受体拮抗剂和保护胃黏膜的铋剂、铝碳酸镁;特殊人群治疗需各有侧重;治疗后要定期复查胃镜调整方案。
一、一般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过冷、过热、过酸、过甜的食物,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加重糜烂性胃炎症状。例如,辣椒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加重。应选择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软米饭、瘦肉、蔬菜等。同时,要规律进食,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作息方面:保证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长期熬夜会影响身体的生物钟,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加重糜烂性胃炎病情。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作息时间有所差异,一般成年人建议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
2.戒烟限酒:吸烟会导致胃酸分泌增加,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加重胃黏膜的糜烂。酒精同样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刺激胃酸分泌,所以糜烂性胃炎患者必须戒烟限酒,这对于胃黏膜的修复至关重要。
二、药物治疗
1.抑制胃酸分泌药物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通过抑制胃壁细胞上的质子泵,减少胃酸分泌,为胃黏膜的修复创造良好的酸性环境。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质子泵抑制剂能有效降低胃酸水平,促进糜烂部位的愈合。
H受体拮抗剂:像雷尼替丁等,通过阻断胃壁细胞上的H受体,抑制胃酸分泌,但其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相对质子泵抑制剂较弱。
2.保护胃黏膜药物
铋剂:例如枸橼酸铋钾,它可以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覆盖在糜烂处,防止胃酸、胃蛋白酶等对胃黏膜的进一步损伤,促进糜烂面的愈合。多项研究显示,铋剂能显著改善糜烂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加速黏膜修复。
铝碳酸镁:该药能中和胃酸,同时吸附胆汁等物质,保护胃黏膜,缓解胃痛、反酸等症状。
三、针对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患糜烂性胃炎时,在治疗上更应谨慎。一般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饮食结构,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药物选择上要避免使用对儿童胃肠道刺激性大的药物,若必须使用药物,需在医生严格指导下进行,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代谢能力与成人不同,不当用药可能会对儿童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药物治疗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心血管疾病,在使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或保护胃黏膜药物时,要注意与治疗其他基础疾病药物的相互作用。同时,老年患者胃黏膜修复能力相对较弱,治疗周期可能相对较长,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复查胃镜等相关检查。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治疗糜烂性胃炎时,要考虑特殊生理时期如孕期、哺乳期等的情况。孕期和哺乳期用药需格外谨慎,应在医生评估利弊后选择对胎儿或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非药物治疗在这两个时期更应加强,如严格注意饮食和作息等。
四、复查与随访
患者在接受治疗后需要定期复查胃镜等相关检查,以评估胃黏膜糜烂的愈合情况。一般在治疗后1-3个月左右复查胃镜,通过胃镜可以直观地观察胃黏膜糜烂面的修复程度。根据复查结果,医生可以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防止病情复发或进展为更严重的胃部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