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SARS-CoV-2引起,传播途径有飞沫、密切接触、气溶胶传播,临床表现分轻型、普通型、重型,儿童和老年人表现有差异,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影像学有胸部X线和CT表现,诊断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分不同病例集中管理治疗
一、定义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140nm。
二、传播途径
1.飞沫传播:含有病毒的飞沫经呼吸道呼出后,被他人吸入而导致感染。例如,感染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时产生的飞沫,在近距离内可被周围人吸入。
2.密切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再触摸自己的口、鼻、眼等部位而感染。比如,与感染者共同使用生活用品等。
3.气溶胶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三、临床表现
1.常见症状
轻型:可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嗅觉及味觉障碍等,无肺炎表现。
普通型:有发热、呼吸道症状等,如咳嗽、咽痛等,影像学可见肺炎表现。
重型:多在发病1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2.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部分儿童感染后症状相对较轻,可能仅表现为发热、咳嗽,也有少数儿童会出现川崎病样表现、炎症性多系统综合征等。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感染后的病情变化可能相对较快,需密切观察。
老年人:老年人感染后更容易出现重症情况,如发展为重型的概率相对较高,且往往合并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感染后可能会使基础疾病加重,增加治疗难度和风险。
四、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肝酶、乳酸脱氢酶、肌酶、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和铁蛋白增高。
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鼻咽拭子、痰等标本中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若为阳性则可确诊。血清学检查可检测特异性IgM抗体、IgG抗体,IgM抗体多在发病3~5天开始出现阳性,IgG抗体滴度恢复期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高。
2.影像学表现
胸部X线:早期可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见肺纹理增多、磨玻璃影等。
胸部CT: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
五、诊断标准
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判断。流行病学史方面,发病前14天内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曾接触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曾接触过被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的物品;聚集性发病(2周内在小范围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等场所出现2例及以上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临床表现符合上述常见症状表现,实验室检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血清学检查符合相应标准则可明确诊断。
六、治疗原则
目前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同时注重隔离防护等措施。对于轻型病例实行集中隔离管理,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病例应在定点医院集中治疗。治疗措施包括呼吸支持(如吸氧、机械通气等)、循环支持(维持血压稳定等)、营养支持以及针对继发感染等情况的相应处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