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湿疹是发生于肛门周围皮肤的炎症性疾病,具瘙痒、潮湿、多形性皮疹等表现,病因包含过敏反应、局部刺激、遗传因素、内分泌与代谢紊乱、精神因素,临床表现有瘙痒、不同期的皮疹表现及继发感染等,诊断依据病史与典型临床表现并鉴别股癣、肛门瘙痒症等疾病,治疗分一般治疗与药物治疗,特殊人群中儿童需避免用强刺激药、孕妇用药谨慎、老年人需加强皮肤保湿。
一、定义
肛门湿疹是发生于肛门周围皮肤的炎症性疾病,属于湿疹范畴,以瘙痒、潮湿、多形性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期,急性期以渗出为主,慢性期则表现为皮肤增厚、粗糙、苔藓样变等。
二、病因
1.过敏反应:接触某些过敏原,如化纤衣物、某些洗涤剂、食物(鱼虾等)等,可引发机体过敏反应,导致肛门周围皮肤出现湿疹样改变。2.局部刺激:粪便残留、汗液浸渍、搔抓、摩擦等局部因素长期刺激肛门周围皮肤,易诱发或加重肛门湿疹,尤其对于长期腹泻、便秘或不注意肛门清洁的人群,风险更高。3.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若家族中有湿疹病史,个体患肛门湿疹的概率可能增加。4.内分泌与代谢紊乱:如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不佳,皮肤易受真菌感染或出现代谢异常,增加肛门湿疹发生风险;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内分泌疾病也可能影响皮肤状态,与肛门湿疹发病相关。5.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可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影响皮肤的屏障功能和免疫反应,从而诱发或加重肛门湿疹。
三、临床表现
1.瘙痒:为主要症状,程度轻重不一,急性期瘙痒剧烈,常因搔抓而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尤其在夜间或安静环境中瘙痒感更明显。2.皮疹表现:急性期可见红斑、密集的小丘疹、水疱,搔抓后水疱破裂可出现渗出、糜烂;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出现结痂、鳞屑;慢性期皮肤增厚、粗糙、苔藓样变、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等。3.其他表现:长期搔抓可能导致皮肤破损,继发感染时可出现脓性分泌物、疼痛等症状。
四、诊断
主要依据病史(如过敏史、局部刺激史等)及典型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同时需与股癣、肛门瘙痒症等疾病鉴别。股癣多由真菌感染引起,真菌镜检或培养可发现菌丝或孢子;肛门瘙痒症主要表现为肛门周围瘙痒,无原发性皮疹,可通过皮肤表现及相关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后确诊。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避免搔抓、热水烫洗等刺激,保持肛门周围皮肤清洁干燥,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局部摩擦。对于腹泻、便秘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以去除诱发因素。2.药物治疗:外用药物根据分期选择,急性期无渗出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渗出多时用3%硼酸溶液湿敷;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等,但需注意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的使用禁忌);慢性期可外用尿素软膏等改善皮肤肥厚。系统药物治疗可选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等)缓解瘙痒症状,对于合并感染的患者可酌情使用抗生素。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皮肤娇嫩,应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清洁时用温水轻柔清洗,选择温和的护肤品保湿,若出现肛门湿疹需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避免自行滥用药物加重皮肤损伤。2.孕妇:孕妇患肛门湿疹时,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风险的药物,应在医生评估后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如局部温和的外用药等,同时注意保持肛门局部清洁舒适。3.老年人:老年人皮肤干燥,易出现皮肤屏障功能减退,患肛门湿疹时除规范治疗外,需加强皮肤保湿,选择滋润性好的护肤品,避免过度清洁导致皮肤更加干燥,加重病情。